中国传统汽车厂商-中国传统车企

tamoadmin 0
  1. 新能源汽车谁主沉浮
  2. 小米,索尼,华为,苹果,为什么科技企业纷纷开始造车?
  3.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好不好?
  4. 顶级玩家游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一同造车,谁将是那块短板?
  5. 2020年度盘点:汽车行业沉沦的品牌们

3月22日,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发表内部信,确认了公司今年以及未来三年的目标和关键行动,而该内部信选择在此风口浪尖时公布,亦或暗示着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目前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而就在同一天,这家中国造车新势力也同时发布一则声明,对其所谓内部员工爆料的“销量作***”以及“大幅裁员”作出回应。

据蔚来汽车全年财报显示,蔚来在2018年实现营收49.51亿元,毛利率为-5.2%,全年净亏损96.39亿元,比2017年的亏损扩大了92%,连续三年经营亏损。而进入2019年,蔚来预计其首款量产车ES8交付量在3500-3800辆之间,环比下降高达50%。这一数据在今年第二季度还将持续走低。

中国传统汽车厂商-中国传统车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与此同时,同样处于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小鹏汽车目前又被爆出员工涉嫌**前公司自动驾驶商业机密的消息,而这家公司此前正***于2019年底融资达300亿元,首款量产车型G3开启批量交付,但受补贴退坡影响该款车已经上调官方指导价。

2018年,被称为“新造车势力元年”,但一众新势力造车企业目前除面临量产难以及资本困境之外,短时内推出的产品未经反复测试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正遭受市场质疑。

同样以蔚来ES8为例,系统机、换电技术问题、人机交互故障等多个质量问题频频被曝出。此前也有媒体曝光关于新造车势力产品自燃***。据中车网调查显示,交付不到一年的蔚来ES8在二手车***已经有售卖情况,其折损已经达到10万元,而据2018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研究报告显示,包含卡罗拉、高尔夫等热门车型在内,其1年使用期预计保值率都达到了74%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打算进军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企业已超过300家。而此前同新势力造车一样,共享单车也曾受资本追捧,多家企业曾进入该领域。但随后该行业便出现资金链断裂大幅亏损、押金无法退回等情况。悟空单车、酷奇单车等相继停摆,李斌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摩拜单车以27亿美元被美团收购,共享单车的“风口”在短暂几年后便逝去。

截至目前,共享单车累计投入已经超过600亿元,但几乎全军覆没,一时间兴起的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行业皆是如此。资本的大量涌入造就“虚***繁荣”背后,实则是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商业模式不清晰、***掌控不足。造车新势力如今也面临着这样的命题。

基石资本合伙人李小红表示,因为造车不能简单依赖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单一产品的吸睛而成功,其核心竞争能力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来验证。此前,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也公开发文怒怼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和智慧驾驶是汽车领域无可争议的方向,然而在中国并没有任何一家新能源造车企业值得投资”。目前,该投资机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投资额已超过60亿元。

在张维看来,在汽车这样一个已经高度成熟、全球竞争的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品牌认知、渠道拓展等方面都有更深积累的传统厂商具有更大的优势,而造车新势力本身并不掌握任何核心技术,只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烧钱吸睛,路恐怕会很难走。

新能源汽车谁主沉浮

●1995年2月,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员工20人左右; ●1995年9月,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有员工约300人; ●1996年7月,通过ISO9002认证; ●19***年,通过大量研究,优化负极添加剂,可以阻滞镉金属颗粒长大,改善了电池小电流通过充电 性能及循环寿命;赢得了VIECH、CCT客户的信任。 ●19***年,公司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并且很快投入量产,2003年8月, 上海工厂投产,开始动力电池和电脑电池的研发。 ●1998年12月,通过ISO9001认证;同年,比亚迪公司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欧洲分公司成立; 

比亚迪i6

●1999年,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SC2100P大电流放电池,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1.5亿支; ●1999年4月,香港分公司成立;同年10月,初步建立深圳工业园(葵涌)并开始投入使用;葵涌工业园是一座设计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园,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1999年11月,美国分公司成立; ●2000年,成为MOTOROL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12月,成为MOTOROLA的供应商。 ●2001年8月,成为NOKIA的供应商。 ●2001年,自主研发的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大大改善电极的集流性能,提高SC系列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了BOSCH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支。 ●2001年4月,韩国办事处成立; 

比亚迪F5

●2002年,成为NOKIA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5月,比亚迪获得QS-9000认证; ●2002年7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股票代码1211-HK;同年,比亚迪被全球权威刊物《亚洲货币》评为“2002年最佳上市公司管理奖”第一名,并被全球权威刊物《财资》评为“2002年最佳中型企业上市集资项目”,比亚迪的成功上市是亚洲以至于全球财经的重要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国民营企业正逐渐赢得世界的认同和信任。 ●2002年7月,与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成立全新的北京比 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建立北京比亚迪工业园; ●2002年9月,开始建立上海比亚迪工业园,上海分公司成立; ●2002年9月,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获得MOTOROLA授予的“Motorola Excellent Supplier Award”; ●2003年,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改善镉负极的活性,提高电池的复合氧能力,降低电池内压,大大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快速充电性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支,一举超过SANYO,达到世界第一。 

比亚迪L3

●2003年1月22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0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2003年比亚迪收购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占地20万平方米),同年,比亚迪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占地56万平方米),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辐射全国:东——上海、南——深圳、西——西安、北——北京全方位布局。 ●2004年2月18日,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同年Li-ion电池市场占有率20% ,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7月17日比亚迪上海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竣工,并成功完成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的重点项目—碰撞实验室建成后的首次整车碰撞实验。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宣布,首款新车F3正式下线,同时20万辆产能的新生产基地 也正式落成。 ●2005年8月,日本分公司成立; ●2005年9月22日F3***取分站上市,在济南首发,杭州、深圳也陆续上市,打破了大多数厂家上市常规,成为汽车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05年4月—06年2月,比亚迪F310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68个: 2005年4月荣获上海国际汽车展“新车大奖”、“最佳人气奖”、“最值得期待车型”等多项大奖; 10荣膺“2005年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浙江分榜年度最佳新车奖;广州国际车展斩获“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锐大奖”、2005搜狐汽车年度大选中摘取满意度车型的“性价比”桂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共同推出的 

比亚迪S8

《CCTV2005创新盛典》中荣膺关注度最高的“自主创新奖”、勇夺“2005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中含金量最重的“最佳性价比轿车”大奖、成功入选CCTV年度自主品牌评选候选车型;2006年1月18日,获腾讯网“新势力·2005时代中国盛典”颁奖晚会颁出的9个2005腾讯年度车型大奖中的年度自主品牌车型…… ●2005年12月,成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事业部。 ●2006年6月,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KM,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比亚迪G3

●2006年9月,MO***ET通过NOKIA认证,成为NOKIA供应商。同年,比亚迪销售总额129亿元,利润总额11.2亿元,纳税总额11亿元,出口创汇8.5亿美元。 ●2006年10月F3尊贵版上市,再掀销售热潮。 ●2006年起乌克兰开始大量进口比亚迪轿车产品;首批启运200辆比亚迪F3,这是中国轿车首度进军乌克兰市场。 ●比亚迪汽车精兵出战北京国际车展,中国首发硬顶敞蓬轿跑车F8、世界第一铁动力技术轿车F3e、自主研发的BIVT技术的发动机在北京车展上引起了强烈震动;11月27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硬顶敞蓬轿跑车S8(原名F8)荣获北京车展最佳中国首发新车大奖; ●2006年12月17日,比亚迪凭借2006年掀起的“F3风暴”荣膺被誉为中国营销界“奥斯卡奖”的“2006中国十大营销***·人物盛典”,这也是自03年该奖项设置以来,汽车制造企业第一次入围并获奖。 ●2006年,比亚迪汽车累计完成销量63153辆,同比增长472%,成为增长最快的自主汽车企业。 ●2007年,印度分厂建立; ●2007年一月比亚迪F3单月销量突破10000辆。这是本土品牌以单一车型首次跨入“万辆俱乐部”,与伊兰特、凯越、福美莱 

比亚迪T6

并列成为中轿市场的“四大金刚”。 ●2月2日,比亚迪汽车在上海与欧洲的葡萄牙、非洲的安哥拉、佛得角等国家和地区汽车贸易商正式签署汽车出口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开始全面推进。 ●2007年4月比亚迪F3R五省先期上市。 ●2007年4月比亚迪F6荣获最佳(中国)首发新车、最具上海风尚奖、最佳设计轿车奖。 ●2007年6月18日比亚迪汽车的第10万辆F3轿车在西安下线。意味着这款中级车精品自2005年9月以来仅20个月,累计产量就达到了10万辆,创造了自主品牌最短时间超越10万辆的产销新纪录。 

比亚迪F3R

●2007年7月30日比亚迪F3R全国上市。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汽车在深圳举行比亚迪汽车深圳现代化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这标志着比亚迪汽车进军中高级轿车市场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集团总裁王传福在下线仪式上宣布了比亚迪的两大目标: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振动了汽车界和舆论界。 ●2007年9月3日,比亚迪F3白金版全国上市,销售火爆。 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到发出2025年实现世界第一的豪言,比亚迪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的跨越,从汽车新丁到十万辆俱乐部成员的成长,从单一车型向F矩阵的布局。公司发展的“333”规划正有条不紊的实施 2008年在由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比亚迪凭借良好的品牌行业领先性和品牌公众认知度,荣“2008年度中国市场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大奖。 ●2009年7月24日,比亚迪成功收购湖南美的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比亚迪将落户洛 

比亚迪F6

杉矶。 据了解,中国国产汽车品牌将进军美国汽车市场。中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洛杉矶正式宣布,该公司北美总部将落户洛杉矶,这将是第一个落户洛杉矶的中国国产汽车品牌。 洛杉矶市***同意将***购部分比亚迪节能汽车,并将对比亚迪生产的部分电动公交车进行测试。市***承诺简化配置充电站的批准手续,加快批准设立家用电动车充电站。 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说,比亚迪落户洛杉矶是加州推广新能源政策的成功典范,将带动更多像比亚迪这样的公司前来加州投资,“我张开双臂欢迎比亚迪到来,希望加州与中国的友谊能够为双方的环境和经济带来互惠双赢。” 大洛杉矶地区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市场,仅洛杉矶县就有22家主要汽车设计中心,也是大多数亚洲汽车制造商的美国总部所在地。在这里落户的世界汽车品牌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现代、起亚、菲斯科等。

小米,索尼,华为,苹果,为什么科技企业纷纷开始造车?

新能源汽车 谁主沉浮?

在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开始挤在一条赛道拼硬实力。经过五年时间的高速发展,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中,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风起云涌的新势力们的各种理念、各种营销、各种话题,仿佛在这个领域,它们已然成为了新能源界的代言人和全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近日,网通社根据保监会公布2017年-2022年上半年,5年半的上险量数据,对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希望消费者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一个客观、理性的看待。新能源汽车谁主沉浮,一目了然。

新能源汽车有超越燃油车之势

五年间燃油车销量下降23% 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434%2022年已过半,受制于疫情多点散发、芯片供应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燃油价格持续走高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中国车市依旧承压下行。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新车上险量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共计销售乘用车915.3万辆,同比减少126.5万辆,同比下降12.1%。其中,燃油车大幅下滑,上半年销量仅为705万辆,同比减少236.8万辆,同比下降25.1%,市占率为77%;新能源车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销量达210.3万辆,同比增加110.3万辆,增长超1.1倍,并且相比于2017年同期,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由原先的1%提升至23%,涨幅23倍。

通过2017-2021年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上险量对比表,我们不难看出,从2018年开始,中国车市在连续28年上涨后迎来首次下滑,加之***疫情等影响,损失销量均在200万辆左右,其中燃油车的销量更是从2017年开始一路下降。而反观新能源车板块,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增牌不限行等有利条件影响,除2019年以外(同比微降1.2%),新能源车的销量始终处于“上升期”,尤其是随着近两年来,技术成熟度与补能便利性的提升,新能源车的销量更是呈现出越级式增长,5年增长超4倍之多。另外,从走势图我们不难看出,在2021年,正是由于新能源车的快速增长,才使得该年的整体车市走出波谷。对于新能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网通社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在价格上基本持平,但与燃油车较高的油价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更低。”

汽车分析师凌然则认为,疫情造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波动。销量增加主要是受政策的影响,第一购置税减半、地方补贴、企业补贴,疫情过后消费者购买更理性。此外,里程的提高、补能便捷、技术的提升也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新势力造车能否代表新能源汽车?

说到新能源汽车,大家可能最容易先到的就是造车新势力。全球市场上,特斯拉的热销,不仅市值一跃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车企。在国内,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接连上市,在资本及营销方面,他们赢得的目光和喝彩要比传统车企高得多。 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新势力造车,新势力造车就等于“蔚小理”,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网通社根据保监会公布近五年的数据,整理出来2017-2021年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销量对比图。

就具体销量来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始终高于造车新势力的销量。从2018、2019到2020年,这三年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为平稳,保持在80万辆左右。然而,从2021年开始,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直线上升,大幅拉开了与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传统车企同年累计销售新能源车突破200万辆,为2,158,460辆。

因此,可以看到在整个中国汽车新能源市场中,传统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才是销量担当和主力军,新势力造车的市占率比重较小。

传统车企处于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列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上半年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在企业的积极应对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不错的表现。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网通社统计了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前二十名销量排行榜。其中,老牌的传统车企、专注研发电动车的比亚迪位居冠军位置。比亚迪率先拿下2022年上半年“销冠”,凭借568,376辆的表现,坐实了“全球新能源车领导者”的称号。紧随其后的上汽通用五菱则继续凭借宏光MINIEV,在A00级纯电小车市场的统治级表现,坐稳第二名的位置,2022年前六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二十万辆。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的开拓者特斯拉,2022年上半年仅排在第三位。或许是受4月份上海工厂疫情严重冲击,其销量直接受到影响,1-6月国内累计销售198,209辆。从数据上来看,与第一名的比亚迪差距较大。

下来的奇瑞、埃安、大众、长安等传统车企,稳坐榜单前十名的位置,能够看到它们正在积极的拥抱电动化,且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被视为新能源汽车代言人的小鹏、哪吒、理想、蔚来等国内新势力造车则表现平平。其中,销量最高的小鹏仅排在第七位;蔚来作为“老大哥”的角色已经在动摇,排在第十二名,累计上半年销量为49,485辆。可以看出,在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量排行榜中,传统车企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主要力量。虽然以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成长迅速,但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仍处于上升期阶段,无法支撑起中国的新能源市场。

国际品牌真的没戏吗?

如按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上险量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上险量在这5年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市场占有率也有很大提升,而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的退坡,顺理成章。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由2017年的2.16%跃升至18.8%,国际品牌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从0.11%扩张至4.2%。二者在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增幅都很显著。本土作战的中国品牌在传统汽车厂商与新势力的共同推动下,一路高歌猛进,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际品牌方面则稳扎稳打,虽然市场份额仍与中国品牌有着较大差异,但增长势头不容小觑。从2017-2021年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上险量对比来看,受补贴退坡、市场环境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品牌在前4年的表现有些动荡,但在2021年终于迎来了大爆发。反观国际品牌,虽没有出现中国品牌那样的爆发,但其新能源车的上险量在5年间走的更为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有升。当然,汽车作为一个研发周期较长的品类,无论中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从“油改电”到全新电动架构的诞生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研发能力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品牌来说,市场表现出现波动,可以理解。而随着研发成果的“释出”,中国品牌也在产品爆发期取得了长足进步,造车经验更为丰富的国际品牌也在着手推动自己的新能源产品路径,稳步向前。

起火事故是否会阻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增长,消费者对于其安全性愈发关注,特别是可直接导致起火事故的电池安全问题,极为重要。 由于没有官方统计的数据,也没有燃油车起火事故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对比,网通社只能通过目前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媒体记录小组”整理国内起火事故数据中,汇总统计一下各品牌的起火概率(起火次数/同期销售新车数据),供消费者们参考。以起火事故率来看,无论是国际品牌和中国品牌的传统车企,或是初出茅庐的“造车新势力”,它们都将起火事故率控制在了1‰以下,可见不同车企对于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问题,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异化”。但车辆的起火事故关乎用户的人身安全,即使是很低的水平,也仍需要杜绝与消除。尽管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将起火事故率控制在了1‰以下,但不同品牌间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为此网通社也以年度划分,罗列了2020-2022年间新能源车起火事故率的前10名。当然,并不是所有销售新能源车的品牌都发生过起火事故。从传统国际品牌到本土造车新势力,时间跨度从2020年初到该记录截至日期(2022年6月24日),没有出现起火事故的,有如下品牌:

它们分别是丰田、本田、日产、保时捷、奥迪、奔驰、宝马、一汽-大众、极狐、爱驰、别克、标致、五菱、宝骏、欧尚、创维、东风汽车、东风风神、东风风光、DS、福特、高合、国机智骏、红旗、海马、合创、极氪、几何、捷途、凯翼、雷克萨斯、零跑、岚图、马自达、Polestar、起亚、***art、思皓、天际、沃尔沃、现代、雪佛兰、云度、智己。

※统计数据未指出具体合资厂商表明为整个品牌;统计数据为销售纯电动产品的品牌/车型

对于电动车自燃、起火的问题,汽车分析师凌然对网通社表示:“新能源汽车自燃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相辅相成。有自燃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自燃不可怕,真正的问题在于企业要有担当,找到自燃的原因。”

乘联会***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起火)与数量上升有关,销量提升,自燃问题也就变多了。”

写到最后:从目前形势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战争”将会愈演愈烈,体现在资本、***、技术、营销等多方面的竞备。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势力造车,虽然底蕴不如传统车企,但在售后服务理念以及营销层面,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反观以大众、长安、长城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除了依托自身体量占据市场主体之外,正在加快转型速度。以深厚技术底蕴依托、以强大的“朋友圈”做背书,面向智能化的优势面也被进一步放大。

未来究竟是新势力造车的天下,还是传统车企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更胜一筹,目前还不能下结论。然而,从以上述数据看,新能源车远不只有受资本眷顾的那些“新势力”,其实这个市场上,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才是压舱石和中流砥柱。在这里,我们真切提醒广大消费者,切莫被热闹的各种营销、故事蒙蔽双眼,在选择或考虑新能源产品的时候,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同样值得您去关注。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好不好?

小米,华为,苹果索尼这些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汽车制造领域,因为汽车的制造领域现在有了一个新的风口,就是智能化方向新能源特斯拉,很早就开始做了,这几个厂商后来就进入想达到很高的水平,短期内不太可能,但是智能化是可以的。

这些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他们最大的优势在哪儿啊?就是他们的研发能力啊,他们本身已经在所处的行业里面算是顶尖的水平了,无论是小米华为还是苹果索尼,她们在自己所在的这个领域,市场份额几乎是固定的,短期之内不太可能快速提高市场份额来提高自己的利润总额,所以他就要去投资一些其他的行业,比如现在的汽车制造领域,因为这些大公司他们本身有钱而且有投资的需求,汽车领域又是一个能够赚钱的地方。

这些科技公司在自身输出的领域都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短期内不太可能继续扩大了,那自然就要尝试着去投资其他的领域,说白了就是他们现在手头有钱,但这个钱一直放在手头是不赚钱的,就像你你手里有10万块,你一直放在手里不去投资,那你赚不到钱呢,你想要有财富的增加,那你就必须投资,用自己的钱来赚更多的钱,这些厂商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未来一个几乎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越来越多的引入人车互动,引入自动驾驶驾驶***等等相关的技术,传统的汽车制造型企业,在发动机变速箱车架这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智能化这方面他们没有自己的优势,而像苹果华为小米这样的公司,他们本身就是做互联网的做电子科技研发的,那这方面的技术优势他们是有的,既然有这个优势,为什么不把优势发挥出来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手机企业开始进军汽车制造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子科技企业也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是一个行业大的风口,要说一个人两个人的想法,那可能是他个人的想法,但是这么多科技巨头公司纷纷选择坐汽车,就证明这是行业大的方向,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想法,因为一个人两个人的想法可能有问题,可能眼光不好,但不可能这么多科技公司的巨头们他们眼光都有问题,这是不会出现的。

顶级玩家游戏: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一同造车,谁将是那块短板?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0年度盘点:汽车行业沉沦的品牌们

或许受到了一汽红旗、东风岚图、北汽ARCFOX、上汽"L"等友商向高端化进阶的撩拨,长安汽车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想要成为"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迫切心情。

11月14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登上首期央视《第一发布》节目,并在节目中正式宣布:长安汽车将携手华为和宁德时代联合打造一个全新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此时,距离长安发布"第三次创业"***以来,已经时隔两年之久。

这家拥有将近160年历史的车企,在经历了第一次创业"***民",第二次创业"转向乘用车"之后,?如今正在经历第三次创业阶段中新能源造车浪潮的冲击。

创业江湖,非即生,"长治久安"的表象下,存着一颗"忧患"的心。

外忧有特斯拉、宝马、大众;内患有传统车企比亚迪,新势力车企蔚来、理想、小鹏。再加上众多传统国企的新能源规划轮番发布,逼迫长安不得不以最高的姿态入局,并寄希望于"后来者居上"的发展规律。

于是,代表了中国ICT(信息通信技术)顶尖水平的华为,作为智慧能源产业头部企业的宁德时代,通过资金实力雄厚的长安牵线,让三个"顶级玩家"坐到了一起。

既然是要在"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游戏专区里新开一局,就要求三位玩家扮演起不同的角色?。虽然目前各自的分工以及在新项目中的出资占比暂未得知,但是打赢一场高端局游戏的前提是:谁都不能出差错。

可是,游戏中无法避免出现"短板"选手。那么,谁有可能会拖累整个团队?

会是华为吗?

此前,关于"华为造车"的传闻不绝于耳,每每传出,总会有华为高管出来否认。

导致诸多捕风捉影消息出现的原因,是业界媒体对华为在汽车领域频繁动作的关注:华为与20多个汽车厂商签署战略合作,在欧洲、国内招聘大量汽车制造专家……

种种迹象都指向了一个争议的话题:如果不打算造车,华为想做什么?

2019年,中信证券研究所部绘制了一张华为同多方开展车联网深度合作的表格。从表格中显示的信息来看,华为所有在汽车领域的动作都是围绕车联网技术开展。

再结合***息显示的内容,就梳理出了华为开展车联网技术的链路。

2013年,华为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2016年,华为首次公开与车企合作,与ABB、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共同组建"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组建全球首个着眼于5G车联网的产业联盟。

在2019世界移动大会伦敦预沟通会上,华为正式发布"自动驾驶移动网络"系列化解决方案。

此后,?随着中国5G产业开启商用元年,包括车联网行业在内的跨产业协作迎来应用爆发期。今年,华为先后发布了5G车载模组MH5000,以及新一代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

紧接着,华为联合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上汽集团(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首批18家车企,正式发布成立"5G汽车生态圈",加速5G技术在汽车产业的商用进程。

这其中,华为经历了"造车传闻"到"建立生态"的过程。换个角度来看,就是从可能"树敌"的零和博弈转向了"结盟"的正和博弈上。

这个结果建立在时代的背景之下:5G时代,华为的参与度会越来越深入。主机厂不擅长的ICT业务,恰好是华为擅长的。汽车接入5G生态,成为新的移动终端,这个产业的朋友圈越大越好。

由此可见,华为大概率不会是长安的联合造车伙伴,而是以Tier1(Tier?One,意为给设备厂商供货的一级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到长安全新高端智能汽车的制造中。

但是,这种参与又不仅限于长安。毕竟华为作为车企的供应商,一定是对所有合作伙伴均开放最新的技术成果。这就意味着,长安将要制造的全新高端智能汽车,仅依靠华为的加持,是无法与另外17家同盟成员出现明显的"智能"差异化。

另一方面,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曾在今年北京车展上透露,今年华为将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约合33.4亿元人民币),并且目前不考虑盈利。

这就意味着,拥有技术积累和充裕研发资金的华为,非但不会是游戏的"短板"选手,还会是决定游戏开局的关键角色。

会是宁德时代吗?

毋庸置疑,这家来自中国福建的动力电池制造商是成功的。

据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2017-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2020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作为锂电池龙头,电池装机量达到16.75GWh,市场份额近50%。

即便排名靠前,也没能阻止下滑。从宁德时代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来看,企业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归母净利润33.57亿元,同比下降3.10%。

虽然财报中并未披露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病毒疫情的冲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严重下滑,从而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减少。

除了不可控的疫情导致市场刚需下滑,宁德时代的销售收入减少让人联想到了今年上半年,由于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型不再***用松下电池而是"移情"韩国LG化学,使得后者一度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不少日韩电池正在回归市场,开始频繁在华布局,拉拢新的合作伙伴。

这种回归让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着利益的博弈。

譬如,此前吉利曾宣布,其间接拥有99%股权的附属公司上海华普国润与LG化学将成立合资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电池;丰田与松下宣布成立车载电池合资公司;大众在德国下萨克森州自建动力电池工厂,又向瑞典电动车电池生产企业Northvolt注资等。

而上文所提到的企业,均同时也在与宁德时代合作,而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将宁德时代作为唯一电池供应商,多数是想通过捆绑多家不同的企业,来掌握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话语权。

何况之前就有先例。2018年,大众集团就曾因受LG化学供应掣肘被迫限制奥迪E-tron产量,随即寻求SKI供应北美市场,结果招来LG化学断供威胁。

这就可以从另一方面来验证长安高调宣布和宁德时代共同造车的深度合作可能性。如果宁德时代只是以供应商的方式参与进来,那么长安一定会为动力电池及时供应留足"后手",不排除选择多个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可能性。

那么这个"顶级玩家游戏"的噱头就远大于实际。

如果宁德时代以合伙人的角色加入到这一场造车中——根据长江证券曾发布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的存货和应付款项周转天数远低于竞争对手公司,这意味着其对于下游厂商强大的谈判主导权——这或许会让造车主导角色长安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动",影响整个高端化进程的节奏。

不过,按照当前市面主流新能源车型选用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情况来看,长安能够保证高端化造车进程顺利的前提,就是"和大家一样"。至于自己和宁德时代的容错率,另外需要发展中的磨合。

这就意味着,拥有市场口碑和装机量基础的宁德时代,也不会是游戏的"短板"选手,只是游戏开始前必须有的角色。

会是长安吗?

此前,长安向高端化的发展转型一直不怎么顺利,曾经尝试过由品牌高端化向车型高端化转变,于是就有了CS95这款车的出现。

但是,CS95虽然补足了长安汽车SUV产品矩阵,却没能成为长安汽车迈向高端化的试金石,从最初的月销4000辆下滑到月销不足一千辆。

今年,UNI-T车型正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虽然UNI系列在长安内部被定为于高端系列产品,但是首款车型UNI-T接近十万元的起售价,无疑在价格上给这一段高端化进程盖上了天花板。

而长安真正称得上向高端化迈进的一步,应该是此前与蔚来合资成立的长安蔚来。相关报道显示,当时长安内部也曾有表态:"长安中高端品牌由长安蔚来团队负责"。

遗憾的是,在长安汽车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中显示,长安汽车在长安蔚来的持股比例,已由原先的50%上升至95.38%。这意味着,另外一股东蔚来汽车实质上已经退出了双方所组建的合资公司。

此时,对于长安汽车"要不要"做高端品牌的争议,仿佛也变成了"能不能"做高端品牌的质疑。并且,在品牌向高端化转型的过程中,长安也凸显出一个问题"慢"。

去年年底,长安新能源引入南京润科、长新基金两江基金和南方工业基金4家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的股权比例将由100%稀释到48.95%。

但是,引入新资本后,长安新能源的动作像突然停滞了一样。对比国内其他汽车集团,北汽旗下的新能源板块已经独立上市,并推出高端电动车品牌ARCFOX;广汽与蔚来合资成立的新能源品牌HYCAN合创,首款量产车HYCAN?007已经上市;东风也推出了高端电动车品牌岚图;上汽全新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L"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意识到了自身"慢"的长安,或许正是期望通过这一次与华为和宁德时代两家在细分领域里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高端梦"。

在这个梦里,包含了一个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方舟架构",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

而在梦或将被实现的终点,是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所表示的:"预计2025年,将有百万台级的车辆接入方舟的自动驾驶世界,实现更高阶的自动驾驶技术。"?是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描绘的,未来5年***发布的105款产品中,包括了23款新能源产品。

且不论这个梦境有多大,单从"5年105款产品"的新品超高频节奏,就能看到长安对高端化的渴望。并且,也能从三方合作中读出长安的别有用心——"既然打不过他们,那就加入他们"。

所以,游戏中的"短板"选手会是发起者长安自己吗?

现在不好下结论,只是看上去,长安的确像是发挥最不稳定的那个角色。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9年12月31日23:59:59,当我们即将跨年的时候,回想2019年汽车行业的各种报道中,总少不了“寒冬”这个词。或许不少人,都在跨年的那一刻期望2020年能够有新的契机,总不至于比2019年还糟吧。

但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疫情,打乱了所有汽车厂商的布局。抗疫、停产、复工、大促……成了2020年汽车行业的缩影。在这场行业大动荡中,总有厂商/品牌被市场所淘汰,或已关停,或已倒闭,或已跑路……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0年那些出局或者即将出局的汽车品牌。

先从传统品牌说起

众泰汽车

作为曾拥有亿万皮尺部网络“自来水”的众泰,现今已经一只脚踏入了出局的行列。

2017年-2019年,众泰汽车3年巨额亏损111亿元,到了2020年更是相继遭遇员工集体讨薪、经销商***、债权人***等诸多麻烦。截至目前,众泰汽车旗下众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杭州杰能动力有限公司、杭州益维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和浙江众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经被裁定破产清算;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也已被裁定破产重整。而在12月14日晚,众泰汽车发布公告,其母公司铁牛集团也即将重整。

在没有核心技术、资本优势、品牌优势的情况下,曾经依靠“皮尺部”登上过年售30万台巅峰的众泰汽车,现今其公司主要业务已经处于停产状态,募投项目处于暂定状态,众泰研究院无限期放***,可以说已经逐步走向了深渊。致内忧外患的众泰,保时泰已经离我们远去,或许以后也没机会见到兰博基泰了!

一汽夏利

12月15日,*ST夏利(000927)发布公告,公司拟将名称由“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将向深圳证券***申请证券简称变更为“中国铁物”,英文简称由“TFC”变更为“CRM”,公司证券代码“000927”保持不变。12月16日,开盘股价上涨5%。

如果不联系“前后文”的话,这貌似不是什么坏消息。但其实,这代表着征战汽车市场34年的一汽夏利,正式告别整车行业。

1999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夏利,是中国最早上市的车企之一,1984-2012年的辉煌,再到2013-2020年累计亏损过百亿。

就在今年的9月17日,*ST夏利连发15条公告,其中在《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中明确了一汽夏利重组方案:一汽股份持有一汽夏利的股份,将无偿划转给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如果通过,则表明一汽夏利将投向轨道交通产业,正式告别整车产销业务。

时间来到10月10日,中国***正式作出证监许可,核准*ST夏利的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之重大资产重组事宜。

至此,再见,一汽夏利。

力帆汽车

同样是申请破产重组,力帆的结局貌似比众泰好上那么一些。

11月9日,力帆股份发布《*ST力帆管理人关于重整***(草案)之出资***益调整方案的公告》,吉利正式入股力帆,也为力帆汽车的重整画上了句号。

时间回溯今年的6月份,力帆因为无力偿还56.3万元的贷款,被债权人告上法庭要求***对其进行破产重组。谁能想到,这成为了压倒这家曾造就重庆首富的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8月7日,力帆就发布公告,内容大概就是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因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等等,主动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申请了进行破产重整。8月25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告,8月28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裁定对控股股东力帆控股及其参股公司力帆财务等11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

债务沉重、新能源“骗补”被罚,力帆早已经处于非常正常运营状态。截止2020年6月30日,力帆的公司资产总额为169.62亿元,负债总额高达167.7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87%。

吉利接手力帆之后,力帆仅保留了摩托板块,而其整车业务工厂,已经转变为吉利枫叶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生产基地,从此力帆品牌彻底退出整车市场。

退市风险、***裁定重整,曾造就了重庆首富的力帆,终究是英雄迟暮

华晨汽车

11月2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请,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华晨集团表示,重整只涉及集团本部自主品牌板块,不涉及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及与宝马、雷诺等合资公司。

长期的经营不善、自主品牌身陷亏损泥沼,截止今年上半年,华晨集团的总负债已达到1328.84亿元。***裁定,失去融资能力的华晨集团存在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情形,具备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原因。

另外,宝马也将在2022年以36亿欧元的价格,再拿下华晨宝马合资公司25%,届时宝马将控股华晨宝马75%的股份。华晨***、华晨中华,曾经的辉煌已不再。从赴美上市,再到背靠宝马这颗大树,却落到如此地步,个中原由不禁让人唏嘘。

猎豹汽车

长丰猎豹,一家拥有70年历史,军工背景的车企,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客观方面汽车行业大环境不景气,加上猎豹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降薪、减产、裁员再到危机频现,网上猎豹车主的投诉越来越多,经销商退网、车主找不到服务站、维保配件得不到及时配送等情况。

2019年10月9月,一份名为“关于平安银行对存量客户设计部分车企产业链情况开展风险排查的通知”在网上流传。该通知显示,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和力帆汽车四家车企年底将进入破产程序,预计涉及上下游汽配供应商产业链合计约500亿元坏账,要求各经营团队对存量客户是否涉及上述车企上下游产业链情况进行风险排查。

虽然四家纷纷指责该为“***消息”,但站在2020年的视角回顾该***,部分预言已经成真。而猎豹汽车,到了2020年也实际进入停摆状态。

今年4月27日,吉利控股与湖南省人民***、长沙市人民***在长沙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托管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湖南猎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工厂,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生产和销售。猎豹正式进入“被托管”状态。

东风裕隆纳智捷

提到纳智捷,想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哥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都是哥的段子。”2010年才进入大陆市场的裕隆集团,虽然赶了个晚集,但最初也是雄心勃勃。

2015年,纳智捷品牌的销量达到6万辆的顶峰,“大而全”的纳智捷大7,凭借着周杰伦代言,攻城略地。但从2016年开始,就逐步走向了下坡路,及至2019年,东风裕隆全年销量仅为1947辆。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和制造水平,产品定位却向德系一线品牌看齐。最终落得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结局。

11月13日,经杭州市中级人民***裁决,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裕隆销售公司”)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虽然东风汽车相关人士披露,此次破产清算的是东风裕隆销售公司,目前纳智捷还没有要退出大陆市场,东风裕隆拥有制造基地、生产资质、土地等诸多资产,目前并没有破产***。但2020年前九个月的销量仅有77台,纳智捷已经走向了末路,离退出大陆市场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里送大家一份纳智捷的段子,仅供一笑。

再来说说造车新势力们:

拜腾汽车

6月29日,央视财经频道一则“烧光84亿元造不出量产车,拜腾被曝欠薪”的报道,让拜腾汽车的窘迫状况搬到了台前。

随后拜腾汽车也发布公告,自7月1日起暂停中国区业务,全体员工待岗,选择主动离职可在7月10日前结清欠薪。自2017年成立以来,4轮融资共约84亿元,拜腾汽车最终资金耗尽陷入停摆。

到了9月9日,拜腾汽车又让关注它的人看到了一丝希望。拜腾“借壳”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重启,注册资本15亿元,由段连祥、成都蓉璞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京兴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汽股权投资(天津)有限公司、厦门道合智联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5个股东出资成立,继续“即将量产”的M-Byte项目。

但11月23日,风雨飘摇的拜腾再遭重击,南京市栖霞区人民***将拜腾汽车关联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332540元。另外,该公司目前被执行人信息共计3条,被执行总金额达221.63万元。这条信息,无疑让拜腾汽车重组复兴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2020年马上就要过去,拜腾还会有希望重生吗?

2019年9月,博郡与一汽夏利合资成立天津博郡,其中博郡以现金出资20.34亿元,成为多数股东。然而,合资公司成立后博郡并未履行义务,一汽夏利方面表示,截止2020年1月12日,博郡仅向合资公司支付1400万元,剩余注资并未到账。博郡和CEO黄希鸣,算不算“戏耍”了一汽夏利?

其实在2019年年底,博郡汽车就被曝欠薪,员工们各处哭诉讨薪。2020年6年,博郡“暴雷”,人在美国的黄希鸣承认博郡经营出现问题,博郡倒在了即将量产的前夕。后续,天津博郡宣布自2020年8月1日-10月31日停产停业,“歇业”期满后将进入“解散清算”状态。

至此,成立才一年的天津博郡已经基本宣告亡。

赛麟汽车

今年6月23日,江苏***一纸公文,查封赛麟汽车有限公司。

在此之前,其员工实名举报董事长王晓麟虚***技术出资,以及涉嫌***巨额国资的事实,骗了国家66个亿。王晓麟还倒打一耙声称该员工诬告,导致公司经营困难。但现在王博士人在美国,赛麟也被江苏***查封,好一出空手套白狼的戏码。

前途汽车

相比较之下,前途汽车还是有量产车的,但是K50的70万元级别售价,过于蜜汁自信,以至于上市两年的实际交付量还不足200台。

烧钱到了尽头,车又卖不出去,资方市场对其失去信心之后,长期处于亏损的前途汽车终于撑不下去了。2019年3月长城华冠主动在“新三板”摘牌退市,只是一个开端。同年6月,长城华冠及前途汽车开始传出因***,先后数月拖欠员工工资的问题,被拖欠工资的员工们通过各种渠道讨薪。

2020年,长城华冠已先后被北京顺义***、苏州虎丘***以及上海长宁***列为被执行人,其董事长陆群被***列入失信人名单,限制其高消费行为。截止目前,公司被执行标的已近5000万元。

巨额亏损,无车可卖,门店关闭,人去楼空,前途汽车已经没了“前途”。

写在最后

上面这些品牌只是2020年汽车行业动荡的缩影,除此之外,还有诸如绿驰新能源被国资收编、华泰汽车所持股份被司法冻结、雷诺转让东风雷诺50%股份、长安出售长安PSA股份、英菲尼迪自降定位“日产PLUS”等***,新势力车企方面,零跑汽车、云度汽车、爱驰汽车、广汽蔚来、电咖汽车等,销量依旧低迷。

2020年的汽车行业,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与上面这些厂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主品牌里吉利、长安、长安的高歌猛进。今年,长城除了在车型命名上搞的一些列营销之外,其内部代号为"SL"的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也正在酝酿中;而长安也联合了华为、宁德时代打造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

新势力品牌里,国产特斯拉产能拉满,其他能够活下来的国产品牌虽然日子依然艰难,但是已经逐步开始良性运营,像蔚来、理想、小鹏,目前都是销量攀升股价飙升,那些去年年底抄底蔚来的人,现在估计都开上法拉利了吧。

总而言之,从整个行业来看,市场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未来三年,弱势品牌或还会有大批出局。

以上就是汽车小小值2020年年终盘点的第二期,接下来我们还会推出更多的盘点内容,还请大家多多关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标签: #比亚

上一篇佛山汽车厂及汽车零部件厂-佛山汽车厂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