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称号-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体

tamoadmin 0
  1. 泾渭新区的设计方案
  2. 中电四公司上海嘉定中标的大项目有哪些
  3.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比亚迪在广东、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区建有七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3万人。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股票代码:1211HK),创下了54支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2007年,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85.HK)在香港主板顺利上市,表现理想。截止2007年底,公司总资产额近30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比亚迪现拥有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IT产品主要包括二次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键盘、柔性电路板、摄像头、充电器等。公司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实力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客户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群体。目前,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已覆盖手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四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F6、F8运动型家用轿车、DM双模电动汽车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发展简史 1995年2月,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员工20人左右。 1995年9月,由布吉迁至龙岗政华第六科技工业城,当时员工约300人。 1996年7月,通过ISO9002认证。 19***年,通过大量研究,优化负极添加剂,可以阻滞镉金属颗粒长大,改善了电池小电流通过充电性能及循环寿命;赢得了VIECH、CCT客户的信任。 19***年,公司自主研发,开始生产锂离子电池,并且很快投入量产;2003年8月,上海工厂投产,开始动力电池和电脑电池的研发。 1998年12月,通过ISO9001认证;同年,比亚迪公司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欧洲分公司成立。 1999年,开发出当时行业内领先的SC2100P大电流放电池,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1.5亿只。 1999年4月,香港分公司成立;同年10月,初步建立深圳工业园(葵涌)并开始投入使用;葵涌工业园是一座设计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园,是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1999年11月,美国分公司成立。 2000年,成为摩托罗拉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12月,成为摩托罗拉的供应商。 2001年8月,成为诺基亚的供应商。 2001年,自主研发的发泡镍锟焊、正极端面焊工艺,大大改善电极的集流性能,提高SC系列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了BOSCH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2.5亿只。 2001年4月,韩国办事处成立。 2002年,成为诺基亚第一个中国锂离子电池供应商;同年5月,比亚迪获得QS-9000认证。 2002年7月,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了当时54只H股最高发行价记录,股票代码1211-HK;同年,比亚迪被全球权威刊物《亚洲货币》评为“2002年最佳上市公司管理奖”第一名,并被全球权威刊物《财资》评为“2002年最佳中型企业上市集资项目”,比亚迪的成功上市是亚洲以至于全球财经的重要里程碑,它表明了中国民营企业正逐渐赢得世界的认同和信任。 2002年9月,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获得摩托罗拉授予的“优秀供应商”称号。 2003年,开发独特的氧化镉负极化学活化处理工艺,改善镉负极的活性,提高电池的复合氧能力,降低电池内压,大大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和快速充电性能,得到了BLACK和DECKER客户的认可,当年镍镉电池产量达到4.0亿只,一举超过SANYO,达到世界第一。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又在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征地100万平方米,修建新厂房,营建西安生产基地。 2003年,比亚迪收购北京吉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占地20万平方米),同年,比亚迪在上海创建上海比亚迪工业园(占地56万平方米),同时又把汽车销售总部迁到了深圳,从而形成辐射全国(东—上海、南—深圳、西—西安、北—北京)的全方位布局。 2004年2月18日,深圳比亚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同年Li-ion电池市场占有率为20%,位居世界第二。 2004年7月17日,比亚迪上海汽车检测中心竣工,并成功完成比亚迪汽车检测中心的重点项目—碰撞实验室建成后的首次整车碰撞实验。 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汽车在西安宣布,首款新车F3正式下线,同时20万辆产能的新生产基地也正式落成。 2005年8月,日本分公司成立。 2005年9月22日,F3***取分站上市,在济南首发,杭州、深圳也陆续上市,打破了大多数厂家上市常规,成为汽车营销的一个经典案例。 2005年4月~2006年2月,比亚迪F3在10个月内获得各类奖项68个:2005年4月荣获上海国际汽车展“新车大奖”、“最佳人气奖”、“最值得期待车型”等多项大奖;荣膺“2005年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浙江分榜年度最佳新车奖;广州国际车展斩获“2005年度自主品牌年度新锐大奖”、2005搜狐汽车年度大选中摘取满意度车型的“性价比”桂冠、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共同推出的《CCTV-2005创新盛典》中荣膺关注度最高的“自主创新奖”、勇夺“2005中国年度汽车总评榜”中含金量最重的“最佳性价比轿车”大奖、成功入选CCTV年度自主品牌评选候选车型;2006年1月18日,获腾讯网“新势力·2005时代中国盛典”颁奖晚会颁出的9个2005腾讯年度车型大奖中的年度自主品牌车型…… 2005年12月,成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第六事业部。 2006年6月,比亚迪纯电动轿车F3E研发成功,成功搭载ET-POWER技术的铁动力电池,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零噪音的三无目标,续航里程达350km,标志着比亚迪纯电动汽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6年9月,MO***ET通过诺基亚认证,成为诺基亚供应商。同年,比亚迪销售总额129亿元,利润总额11.2亿元,纳税总额11亿元,出口创汇8.5亿美元。 2006年10月,F3尊贵版上市,再掀销售热潮。 2006年起,乌克兰开始大量进口比亚迪轿车产品;首批启运200辆比亚迪F3,这是中国轿车首度进军乌克兰市场。 比亚迪汽车精兵出战北京国际车展,中国首发硬顶敞篷轿跑车F8、世界第一铁动力技术轿车F3E、自主研发的BIVT技术的发动机在北京车展上引起了强烈震动;11月27日,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硬顶敞篷轿跑车F3荣获北京车展最佳中国首发新车大奖。 2006年12月17日,比亚迪凭借2006年掀起的“F3风暴”荣膺被誉为中国营销界“奥斯卡奖”的“2006中国十大营销***·人物盛典”称号,这也是自2003年该奖项设置以来,汽车制造企业第一次入围并获奖。 2006年,比亚迪汽车累计完成销量63153辆,同比增长472%,成为增长最快的自主汽车企业。 2007年,印度分厂建立。 2007年1月,比亚迪F3单月销量突破1万辆。这是本土品牌以单一车型首次跨入“万辆俱乐部”,与伊兰特、凯越、福美莱并列成为中轿市场的“四大金刚”。 2007年2月2日,比亚迪汽车在上海与欧洲的葡萄牙、非洲的安哥拉、佛得角等国家和地区汽车贸易商正式签署汽车出口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比亚迪的海外战略开始全面推进。 2007年4月,比亚迪F3R五省先期上市。 2007年4月,比亚迪F6荣获最佳(中国)首发新车、最具上海风尚奖、最佳设计轿车奖。 2007年6月18日,比亚迪汽车的第10万辆F3轿车在西安下线。意味着这款中级车精品自2005年9月以来仅20个月,累计产量就达到了10万辆,创造了自主品牌最短时间超越10万辆的产销新纪录。 2007年7月30日,比亚迪F3R全国上市。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汽车在深圳举行比亚迪汽车深圳现代化生产基地落成暨中高级轿车F6下线仪式,这标志着比亚迪汽车进军中高级轿车市场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集团总裁王传福在下线仪式上宣布了比亚迪的两大目标: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震动了汽车界和舆论界。 2007年9月3日,比亚迪F3白金版全国上市,销售火爆。从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到发出2025年实现世界第一的豪言,比亚迪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的跨越,从汽车新丁到10万辆俱乐部的成长,从单一车型向F矩阵的布局。公司发展的“333”规划正有条不紊地实施。

泾渭新区的设计方案

坚持用现代化的目标引领发展,用现代化的思维谋划发展,用现代化的标准推动发展。全区初步形成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汽车、软件及服务外包、光电光伏及LED等新兴产业为重点,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韩国现代、法国佛吉亚、日本富士重工、美国江森、台***玻等世界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区内现有企业493家,其中外资企业108家,利用外资涉及日韩欧美及中国港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12年,全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800亿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超600亿元;全区22家工业企业年开票销售超亿元。入库税金超亿元企业4家。DYK公司汽车产销突破43万台,增幅全国第一,销量全国第七。12年前8月,DYK公司汽车产销突破29万辆,企业单体产销增幅名列全国第二。汽车三厂前不久开工建设,将形成年产80万辆产能汽车生产制造基地,2015年形成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两大千亿级产业。

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称号-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新创业规划建设八大特色园区

以高定位、以特取胜、以新争优、以快补晚,突出完善园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开放带动、基础配套和投融资运作等5大功能,推动新特产业的快速集聚和扩张。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软件及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光电产业园、综合保税区、上海漕河泾共建园区、韩资工业园等六大园区起步区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日资工业园、大丰临港产业园正在加紧规划建设。盐城综合保税区成为江北首家、江苏第5家综合保税区。韩资工业园集汽车整车制造、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及其配套的物流、咨询、研发、服务等为一体,是全省首家韩资工业主题园区。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被授予“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火炬***盐城汽车零部件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创新高地。开发区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并有悦达东方公司、江苏悦达投资(600805,股吧)公司等投资公司,以投资、担保等方式扶持相关企业的发展。新嘉源人才公寓总投资10亿元,规划居住总人数8200人,于2012年上半年交付使用。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合作伙伴,配套建设了物流仓库、国际会展中心、适应外籍人士和高端人才需求的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等公共设施,着力完善汽车产业配套功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中电四公司上海嘉定中标的大项目有哪些

关天经济区“创新引擎”

设计单位 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区为主导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培育“国家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积极塑造“创新型区域”。泾渭新区,应时而动,将是西咸都市区走向国际化的核心窗口之一,将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的示范意义,形成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新区建设的“双重示范效应”,为西安迈向“综改区”添加创新砝码。

发展愿景西部科学发展“创新区”西北国际门户“窗口区”西北生态低碳“引领区”西咸先进产业“集聚区”西咸城乡统筹“示范区”秦汉历史文化“彰显区”一个“独辟蹊径”的新区!

任务理解明晰新区发展的动力源;协调区域统筹的支撑源;探讨功能定位的特色源;打造产业体系的链接源;谋划空间拓展的增长源;塑造新区特色的文化源;夯实开发实施的政策源。 基地特征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港”“城”分离、遗址遍布,临港优势未充分显现。现状土地利用呈现出田园风光的特色,是西咸都市区尚未开发的价值洼地,以“河、港、台、陵”为主要特征。

战略定位从空港门户到空港新区从产业基地到产业核心■战略要素一:区域发展态势泾渭新区将充分依托大西安区位优势,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增长极核。

全国层面 居关中之利,真正意义上“承东启西”的战略中枢从发展腹地来看,西部大开发后,原属中部的内蒙古划入了西北;再加上西北原来的陕、甘、宁、青、新五个省区,超过了我国版图的56%,占了西部地区的80%以上,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它的发展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从国家宏观战略格局来看,关中、成渝、北部湾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三个战略增长极。以大西安为龙头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辐射带动大西北的战略核心,是真正意义上东引西联的战略枢纽!

西部层面占中国国土面积近80%的中西部地区,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极。从成渝、西咸“双核共振”的“线型思维”,到西南西北强强联手的“三角战略”,“西三角经济圈”将有可能成为带动整个西部发展,乃至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西北层面 新疆、西安双极联动,首尾呼应,吹响西北区域经济复兴集结号5月17日至19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举行,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在新疆率先进行***税费改革。从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到19省市的全方位援建,从政策、战略到人员、财力支持,新疆在西部开发十年的新节点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疆自治区占中国国土面积1/6,***丰富。新疆17个一级开放口岸发展迅猛,通往俄罗斯的喀纳斯口岸已经纳入新疆口岸规划范畴,“丝绸之路”呈现出逐渐复兴的态势。西安、兰州以及***将成为通往中亚和东欧的国家级节点。

关天层面 西咸都市区:关天跨越起航的舵手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这是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又一重大举措。西咸新区是关天跨越崛起的风向标,科学转型的试验场。泾渭新区作为大西安中心城区最后一块战略洼地,将成为关天经济区快速崛起的先试先行战略基地。

陕西层面 区域联动的跳板——— 对接陕北的前沿高地以泾渭新区为依托,关中与陕北的“全面对接”,不仅实现陕西省的均衡发展,更可以通过陕北实现与包头、厄尔多斯等能源基地的互动共赢。

■战略要素之二:空港从“城市机场”到“机场城市”,空港已成为时代脉动的热土。空港不仅仅是交通门户,更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从而对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型产业。国际机场协会研究表明,每100万航空旅客可为周边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和2500个就业岗位。空港由一个交通中心变成以空港经济为依托,融合空港物流、国际商贸、临空工业、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目前3号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将于2012年投入使用。届时,西安咸阳机场的年旅客保障能力将达到3100万人次。达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009年客运量水平。根据民航局批准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规划咸阳机场远期将拥有4条跑道,飞行区指标为4e,约160个近机位、42个远机位。根据国内外机场建设经验,4条跑道可以容纳客运吞吐量5000—7000万人次。

■战略要素之三:秦汉历史文化世界文明看中国,中国旅游看西安。秦都咸阳积淀和发展起来的秦文化具有进取性、创新性、开放性、包容性,是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恢宏大气的先进性文化,对咸阳、陕西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保护和利用好秦汉文化应该成为发展壮大西咸都市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因素和引领西咸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让西安文化唱响世界,将秦汉历史文化***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联合汉长安遗址,在渭河北岸打造大西安秦汉国际旅游服务基地,形成与曲江遥相呼应的旅游服务格局,完善大西安产业布局模式。

战略要素之四:战略性新兴产业西安圈层式发展格局、工业园区对老城的“包围”和过度依赖正逐步显示出其弊端,造成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聚等恶性结果,因此西安需要寻求新的产业发展集聚点,疏解主城过度集聚的功能。透过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由数个主导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起来的。按照当前产业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西安的主导产业应选择放在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上。这五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强势产业,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部门、行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作为经济的发展极带动西安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大力促进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旅游、文化、能源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泾渭新区将是承载大西安战略性主导产业拓展和转型的战略高地,凭借区位优势、政策优势,泾渭新区将是实现大西安经济崛起的北部产业核心。

■功能策划 临空经济区空港区以旅客服务、航空货运服务、飞机维修服务等为主;空港紧邻区以商务办公、运输服务、商业贸易、会务展览、教育科研等功能为主;空港相邻区以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总部、现代农业、空港保税、文体***、居住酒店等为主。

旅游度***区以大遗址公园为核心,打造国际旅游服务基地,形成度***酒店、会议展览、博物馆、教育基地、文化会馆、展示中心、高档居住、商业贸易、健康休闲、都市观光农业等服务设施。

产业配套区围绕工业园区,组织生产***功能,形成职业教育、科技研发、总部基地、会议展览、商务办公、物流运输、配套居住、商业贸易、文体***等服务设施。

■产业策划 “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大精致农业。工业体系向生态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竞争能力,发展成为大西安北部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积极培育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成为大西安北部重要的文化旅游服务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产业结构“一个中心”——生产***中心,包含商贸、办公、会议展览等综合***产业。“临空产业基地”——围绕机场形成保税物流业、出口加工业、航空产业、都市农业等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基地”——包含基础化工、精细化工、能源化工产业。“旅游服务基地”——发展旅游度***、会议度***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服务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以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电气设备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以硅电子、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

■空间结构“一心”——包含商务办公核和大遗址公园核,“红核”与“绿核”双核联动,构成新区的核心。“两轴”——纵向依托秦汉大道构成的城市功能发展轴和横向依托遗址公园形成的历史文化展示轴。“两环”——围绕核心的生态游憩环和***的城市功能发展环。“五区”——西咸空港综合发展区、渭北旅游综合服务区、崇文现代产业聚集区、泾北综合配套居住区和中心商务办公区。

■绿地系统

新区的绿地系统结构为“一环、一带、六廊、多核”。“一环”——围绕新区核心的生态游憩环。由沿渭河和泾河的两条滨河生态湿地风光带,及咸宋大道的生态风景林带构成。“一带”——都市帝陵风光带。“六廊”——依托铁路干线、高速干线、市政高压走廊沿线防护绿地形成的六条用于隔离各功能组团的绿色生态廊道。“多核”——多个层级的公园绿核。本报记者 王联虎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北上广深等十大城各有痛点

上海国际汽车城研发产业项目(南区)工程、上海汽车创新港项目、上海大众MEB工厂项目。

1、上海国际汽车城研发产业项目(南区)工程:这个项目是上海市的重点项目之一,旨在打造一个集研发、创新、展示、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汽车城。

2、上海汽车创新港项目:是一个集研发、设计、制造、展示、销售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基地,旨在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3、上海大众MEB工厂项目:是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旨在为上海大众生产新能源汽车提供坚实的保障。

从引进新能源 汽车 项目到打造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从争夺“小米 汽车 ”到“特斯拉中国第二工厂”,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将新能源 汽车 视作全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打造中国“新能源 汽车 之都”的强烈愿望。

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 汽车 产业重镇,再到合肥等新兴 汽车 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 汽车 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究竟哪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走在前面?各个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发展的优势何在?又面临哪些发展痛点和难点?

以城市为坐标,今年8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持续推出了重磅系列报道——《 汽车 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高地》,分析解读了国内多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产业。

11月1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1中国 汽车 新创峰会上,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正式发布了《2021中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我国新能源 汽车 城市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发展难题,为推动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集群的形成给出建设性意见。

《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重庆、南京、合肥、武汉十个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靠前的城市,从规模实力、产业密度、创新能力、营商环境、推广应用等5个维度、10个指标,对各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解读。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 汽车 进入市场化阶段,我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价值链将逐步形成,产业发展重心将发生转移,出现“以主要城市或者城市群为发展中心,形成优质产业链,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局面。

截至2020年底,国内新能源 汽车 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21世纪新 汽车 研究院通过查询公开资料统计发现,目前国内新能源 汽车 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 汽车 规划产能均已超过150万辆。

这五个省份中,只有广东省是传统的 汽车 强省,其余四省并不是传统的主要 汽车 生产基地,不过,毗邻上海的江苏、浙江两省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而陕西省和江西省此前的整车制造项目极少。

整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等地,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实际落地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传统的 汽车 工业重镇东北地区。

目前,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仍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相关条件较为成熟的城市为主。近年来,部分二三线城市虽然有部分产业布局的举措,也引进了相关企业,但以实力薄弱的企业为主,当地产业链布局不善,这些企业的发展往往也会受到一定制约,有可能会造成新能源 汽车 产能过剩的问题。

2014年以来,国内出现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部分地方***提供了土地、资金、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一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建成了生产基地,但是迟迟造不出来车,处于被淘汰的边缘,更有一批企业已经倒闭,留下了不少“烂尾”项目。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其实现在的新能源 汽车 的产能已经远超规划和实际需求。再者,某些地方***的投资失败后,存在难以归责以及文过饰非等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布局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热度较高的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产业基础雄厚、并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车企,供应链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北上广深在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人才储备、市场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

第二类是传统的 汽车 基地,但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暂未培育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新型互联网造车公司。以武汉、重庆为代表的传统 汽车 生产基地,面临着转型的难题。

第三类城市,在传统 汽车 拥有一定基础,但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当地企业,试图抓住新能源 汽车 的机会,对于引进新造车项目的态度更为积极。以合肥、南京等城市为代表,引进了一批新造车公司,从而打造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

《报告》指出,目前,尽管主流新能源 汽车 城市产业布局已有一定基础,但不同城市面临着不同的产业发展难题亟需解决。

北京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低端制造业正在往外迁,亟需引进 “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的造车项目,补齐北京在智能 汽车 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短板,推动北京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形成新能源 汽车 “研发+量产”的产业协同效应。

上海的劣势在于,一是对企业端的资金支持有限。相比较而言,上海在政策层面主要以优化行政流程为主,辅以为数不多的补贴,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某造车新势力原本***在上海嘉定区建厂生产,但受制于资金链,转而投靠能给它投资入股的另一城市;二是运营成本偏高。尽管上海拥有广阔的市场和源源不断的人才,但租金高,人力成本也高,更适合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而不太适合处于发展初期的、规模偏小的、资金相对紧的企业;三是集成电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相对较弱。

广州则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尽管广汽埃安、小鹏 汽车 今年销量捷报频传,但体量仍然相对较小。其次,传统车企的体制机制模式有待激活,要加大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实现突破,提高话语权,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此外,广州市智能网联 汽车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深圳市一方面土地空间紧缺,需要打破行政属地概念,优化深圳各个区域间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尽管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林立,深圳在人才方面的表现仍有差距。

对武汉和重庆市而言,一方面,当地的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压力。另一方面,在新造车的投资浪潮下,都没有引入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鲜血液,产业活力有待激活。

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发展正在提速,将重新塑造产业的格局,新机遇下优胜劣汰的出现,如果转型不顺利,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安全,影响当地多家公司,形成连锁反应

因此,车企转型必须提速,同时,当地的产业链公司需要同步升级进步,并引入在新能源 汽车 及智能网联 汽车 领域优质的供应商企业,从而将体系化的竞争优势延续。

对于合肥、南京、杭州等新能源 汽车 产业规模正在崛起的城市而言,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扬长去短,以新思路搭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这些城市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状态,总量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优势不足,现有产业规模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以优质整车为代表梳理当地新能源 汽车 产业,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协助明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增长的实现,促进当地产业链体系的全面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第一批头部互联造车新势力,与不同的地方***形成深度的合作,各个地方***下一个阶段要引入更多优质的产业链企业,从而促进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继续加大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车企通过市场竞争活下去,才能体现出企业的生命力。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标签: #比亚

上一篇汽车维护保养表-汽车维护保养表格图片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