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占比多少

tamoadmin 0
  1. 中国汽车市场有多少整车品牌自产发动机达到1000万台的?
  2. 国产车已经很强大了?但还差这一点!
  3. 2019车企销量榜:58家销量下滑,自主占了75%
  4. 为什么很多合资品牌的轿车越来越不火?
  5. 市场份额跌至新低?别慌,中国品牌还能打
  6. “双积分”考不达标的86家车企到底慌不慌?
  7. 中国七大汽车集团
  8. 一汽2025挑战650万销量目标, 车企十四五规划哪家更强?

也就是中国品牌已经在新能源技术的几个方面上处于全球领先。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传福发表讲话说:“中国品牌在技术上已经全面超越,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比有望达到70%。”?

从长远来看,中国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摆脱对石油的依赖。王传福表示,“今天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从目前国内外的环境和来看。 ,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的大势已定。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继续向好。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为3%。 5月份突破10%大关,5月份达到11.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占比多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对新能源领域的想象中,王传福也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风口,自然会迎来兵马俑的“激战”。竞争将愈演愈烈,并将继续被淘汰和集中。 ,相信未来的汽车领域会出现两极分化,当然也会有一些后来者上路。?

国内新能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如果仅从技术上来看,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实现了全面超越。王传福认为,无论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还是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均已超越合资品牌的技术水平,引领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

并且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引发消费者认知的问题。王传福直言:“我们中国人应该改变看不起自主品牌的老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确实改变了”,但诉求是一方面。 ,中国自主品牌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从而达到扭转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认知的目的。?

论坛上,王传福还指出,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的改革中,中国不能再重蹈石油卡脖子的覆辙。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市场上三元锂电池作为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三元锂电池需要金属钴和金属镍。这两种主要原料在中国相当稀缺。

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在磷酸铁锂电池的基础上开发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原材料在中国非常丰富。因此,刀片电池不仅解决了电池安全问题,还集成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发展重回正轨,助力新能源汽车健康可持续发展。王传福曾表示,未来比亚迪所有车型也将配备刀片电池。?

最后,王传福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巨大,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未来几年,行业格局的调整可能比目前想象的要快。相信中国品牌会齐心协力,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会越来越好的。

中国汽车市场有多少整车品牌自产发动机达到1000万台的?

其实看2020年4月的销量排行榜,也可以看出,国内的汽车市场份额中国品牌占据比较大的份额的厂商已经是占据优势。

分别是上汽总销量402840辆(上汽数据包含所有品牌,包含大众,剔除后未有吉利,长安,长城数量高),吉利总销量10.5万辆,长安总销量15万9557辆,长城80828辆,其余品牌销量比较平稳站于第二梯队,但是销量也差距不远,而第三梯队的厂商可谓寥寥无几,很多车商已经销量达到三位数了。

中国品牌汽车销量排名前10家企业依次是:上汽(含上汽大众,不是自主品牌总销量)、长安、吉利、东风(含合资品牌,非自主总销量)、一汽(含大众,非自主总销量)、长城、北汽、奇瑞、江淮和重汽

与上年同期相比,一汽的销量呈较快增长,重汽降幅略低,其他汽车企业均呈较快下降,其中上汽和长城降幅较为明显

2020年1至4月,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251.75万辆,占中国品牌汽车销售总量的84.72%,其余未在排名内的中国品牌占据份额仅为15.28%,看来离淘汰不远了,粗略统计未被提名的车商约为40余家,中国品牌的汽车厂商实在太多了。

毕竟第二梯队的车商发发力还是随时有可能赶上来的,就目前来看,基本在形成热销车商的品牌力和知名度时代,这才是中国汽车市国产车的正确形势。

要形成三足鼎立的时代,必须是车商的品牌力足够强,销量优势非常明显,而且可以带动一个市场的变革才是真正的可以占据一块市场的力量,而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哪个品牌可以做到如此优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目前中国汽车的真实情况,中国制造虽然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是真的中国制造还没有真正的足够强大到世界认同,需要认清事实,提升真正的制造力才是重中之重。

中国品牌一线品牌目前比较优秀的销量其实也是有的,吉利,长安与长城,奇瑞,比亚迪都是有着不错成绩的汽车厂商,但是目前市场份额占据的并不是很稳定,核心技术还是需要再进步和提升品牌力知名度,才能变成真正有实力的三分天下的汽车品牌,就像日本的丰田,日产,本田在日本本土的明显市场分割明显优势才算真正的三分天下,这三家车企的每一次创新都会引发日本国内车商和份额的变革,希望我们中国汽车能够真正的成长并能够变成国际品牌。

国产车已经很强大了?但还差这一点!

按单一企业单一品牌来计算,吉利也就仅次于上汽大众的大众品牌,它已经“质优价廉”的代表,2020年奔向200万台,并且通过收购沃尔沃、宝腾、莲花,甚至想入股奔驰,成为国际知名的汽车企业。平均增长率高达43.04%,远超行业平均。二师兄作为一名专业汽车行业媒体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在此,为车迷朋友们献上扛起中国制造大旗的前5自主品牌以及那些销量强势的国产神车。

实际上市场上不需要这么多品牌的,也不需要这么多汽车生产厂家,家电,高铁,通讯,互联网已经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自主品牌榜样,改革开放也这么多年了,不知道汽车行业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车展组委会联合之一Rechard S. Genthe为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颁发了车展组委会特别为吉利设置的特别奖——银钻奖,以表彰吉利成为第一家参加2006北美国际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

近两年外观有些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建辉煌岁月只是时间问题!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级别!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因此奇瑞比亚迪目前是我比较关注的车企!严格按照欧洲汽车研发流程制造,目前技术是中国的,水平是达到甚至超越合资水准的,我认为要是拿到世界展台上,观致才是让外国人认可的,代表中国汽车制造最高水平的品牌。

扛起中国汽车制造大旗,主要销售欧美和日本市场,独奇瑞一家。目前国内奇瑞4S店一款新车,都是配额定送,而不是你想要几辆就在库里去提几辆,根据定单厂家才定额配送,人家主要目标是国际市场。

2019车企销量榜:58家销量下滑,自主占了75%

可能有一些小伙伴已经听说了,原定于3月3日开幕的瑞士日内瓦车展因为瑞士出现了肺炎疫情而取消了,原本要在日内瓦车展发布的新车,大部分都改为线上发布。

原本是有两家中国车企要在车展发布新车的,其中有长安的UNI-T轿跑SUV、爱驰U6?ion电动轿跑SUV。

其实中国品牌参加海外车展,不算什么新鲜事,比如吉利曾多次参加法兰克福、北美车展,长城参加巴黎车展,传祺GA4曾在北美车展首发。

海外参展容易,赚钱不易

出去走个T台,其实更多的是品牌层面的提升,但能把东西卖到人家手上,钱装进自己兜里,才是真本事。

2009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名号就戴在了头上。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确实为我们中国汽车品牌“近水楼台先得月”提供了不少方便。只要能咬住了国内市场,吃饱喝足就不用发愁了。

但是呢,也有不少企业并不满足于此,近些年纷纷进军了海外市场。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汽车出口数达到了122万台,比2018年的115万辆增长了6%。

而2001年的时候,我们刚刚加入WTO,我中国的乘用车出口总量才3500辆左右(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

中国汽车出口的过去

那个时候,我们中国品牌才刚刚起步,很多民营车企都是刚取得“准生证”,奇瑞在1999年下线了第一台量产车——风云。

(奇瑞风云)

吉利在2002年才推出了优利欧(之前“黑户”时代还有豪情、美日)

(吉利优利欧)

大多数小伙伴可能对那时候过于普通的国产车没有太深的印象了,但是“国民跑车”美人豹应该还有人记得吧?

(吉利美人豹)

那个时候,我们自主品牌生产的车只有一个优点:便宜。

不仅便宜,出口量还少,这就远远谈不上什么“海外市场”。出口到的国家也多是非洲、南美、东欧的一些工业落后的国家。而且即便就这么一点量,还不稳定,属于这里踩一脚、那里踩一脚,没有什么长远规划。

比如2008年,俄罗斯、乌克兰是我们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到了2009年,出口量前三的目的地国家又变成阿尔及利亚、越南和伊朗,俄罗斯和乌克兰连前10都没进。(有一部分金融危机的原因

这些年的进步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成长是可见的,在国内市场上,中国的品牌已经站稳脚跟,销量不错,并且有了不少爆款车型。

(哈弗H6)

(五菱宏光)

而在汽车出口方面,我们也有进步,比如吉利博越,全年出口量已经突破4万5千辆。已经在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马来西亚“宝腾版”吉利博越)

另外,号称“收购狂魔”的吉利还承包了伦敦的出租车。

(吉利TX5)

上汽通用五菱旗下的宝骏,更是玩起了单车多品牌战略,在国内叫宝骏530。

而在印尼则贴的是五菱标,作为ALMAZ

在南美作为雪佛兰科帕奇

在印度则是名爵Hector

我们走出国门的品牌不少,车型也很多,但是,也要看清现实,我们出口的总量还是太少。

出口总量依旧太少

2019年,我国乘用车出口量达到122万辆,而中国在2019年的汽车总产量是2572.1万辆,总销售量是2576.9万辆。

这个出口量放到国内来卖的话,也就半个月就没了。如果说我们的汽车走出了国门,那也只是刚刚踏出家门第一步。

汽车本身对于全世界消费者来说,除了极少部分玩家会有“情怀”因素,对于大多数人就是一件非常理性的大宗消费品,所以就怕货比货。

这里不得不跟大家泼一盆冷水,我们近些年好像都在说“韩国车不行了”,韩国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确实不如以前强大。但是如果按照全球销量来看,现代起亚集团在2019年的总销量达到719万,稳居世界前5。而在韩国国内只卖了126万辆,只占总量的17.5%。

在中国市场,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加起来总销量差一点到100万。中国市场只占了他们总销量的14%。

而自主品牌的老大哥吉利集团,2019全球总销量是136万,出口仅有5.8万辆,本土市场的销量占比95.7%,这个差距是巨大的。(虽然上汽是第一,但其中合资品牌占比过多)当然,这也和中国市场和韩国市场的规模差异有关。

所以,现在还远没有到我们骄傲的时候,相比之下,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因为放眼世界,没有哪一家世界一流车企是走不出国门,只能关上门在自己家院子里玩的。

国内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海外市场目前却很难有大的突破,这就要说到中国品牌目前在出口方面遇到的一些困难。

出口的困难与现状

出口目的地国市场本身小

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国家主要是亚洲、非洲、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他们汽车工业薄弱,经济增长速度上也跟中国没法比,所以那里的消费者购买力并不强。与中国国内市场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规模大、成熟的市场很难插足

而全球的汽车市场目前除了中国,比较繁华的就是北美、欧洲,但是那边的本地的汽车工业非常强大,说句实话,我们产品目前还很难和他们抗衡。

而且北美和欧洲的市场已经太成熟了,该瓜分的早就被瓜分完毕,新的竞争者很难插足。

技术壁垒

美国、欧洲也这些汽车工业发达的地方,通过设置排放限值、安全标准等障碍可以很好地做本地保护(其实我们也有)。而中东和南美一些国家因为本来就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他们一旦参照这些标准,就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车出口。

大家可能还知道,近些年汽车方面的知识产权官司我们没少打,总体来说有输有赢。在咱们的地盘上还能护个短。可到了人家的地界,人家护不护短呢?

关税壁垒

我们目前出口的主要方式还是整车出口,很容易受国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影响。比如刚才说了俄罗斯、乌克兰这些东欧国家,经常会成为我们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国。2008年金融危机,俄罗斯在当年就把关税提至15%,且单车关税在金额上不低于5000欧元,后来在2009年又提高到30%,这一下就让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量直接打了3折。还有一些国家甚至颁布了进口许可证制度,更是连门都敲不开。

中国品牌未来有看头

为了更稳定地输出,现在有一些中国品牌也在海外建厂,但目前因为目的地国的工业水平较差,建的大部分都叫KD工厂(Knocked?Down工厂),也就是组装厂。我们把零件运过去,他们在当地组装成一辆车(和当年的我们很像)。比如长安汽车,在墨西哥和埃及的工厂就是这种。

(KD?工厂)

建厂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出口的稳定性,但肯定还是比不上那种集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齐备的整车制造厂来得划算。但这种工厂本身又是一笔巨大的投入,需要和市场规模相匹配,而且还需要铺设完备的经销商网络、售后网点。

这就形成一个循环:市场不够大、不值得建厂、产品量上不去、经销商门店少、没有知名度、没人买、市场不够大、不值得建厂、产品量上不去……绕到最后你也搞不清到底哪个才是根本原因……

这里请允许我吹一波“一带一路”,与沿途国家互利共生,帮他们发展经济,他们兜里有钱了,我们的东西当然也会更好卖。

目前中国在海外建的四大工艺齐备的整车制造厂有多少家,我没有具体数据,但是长城汽车在2019年6月份刚刚竣工的俄罗斯图拉工厂,是中国品牌在海外建成的第一家。

(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

这个工厂预计年产量15万辆,所生产的车不仅供俄罗斯市场,还会出口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附近的国家,算是迈出了不小的一步。

还有一种模式就和我们中国的“合资车企”很像,比如奇瑞、长安已经和巴西本地的企业CAOA合资建厂,生产的都是“巴西本土化”的奇瑞、长安品牌汽车。

(CAOA奇瑞的巴西)

写在最后

虽说这些年,我们的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国门的步子迈得有些艰难,但是放眼全世界的汽车市场,中国品牌在本国以外的市场成长其实是最快的。

只要我们的汽车品牌都能用心把产品做好,未来的世界市场,不说包揽吧,肯定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可能有很多方式可以体现,比如每年GDP数字的增长。而作为世界强国,我认为反而需要通过各种细节来支撑,比如每一件印有“Made?in?China”的小物件所带来的民族自豪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什么很多合资品牌的轿车越来越不火?

2110.69万辆,-9.2%,这是乘联会发布的2019年全年狭义乘用车批售销量的最终成绩。

是的,2018年并非是中国乘用车市场表现最差的一年,也正印证了2019年年初很多专家预测“2019年将是中国车市最糟糕的一年”这一论断。那么车市情况有多糟糕,无论是从所有车企的销量和同比表现,还是头部车企的同比走势都足以验证,比如前十强车企仅有3家出现销量增长。

从整个大盘来看,88家车企中有58家销量都是下滑的,这个比重达到65%。行业常说10万辆是一家车企能否生存的指标,如果我们考虑车市寒冬累计销量突破10万辆的车企,这个数字是33家,2018年是37家。

值得一提的是,上文提到58家销量下滑的车企中,有44家是自主品牌,比重超过75%,这也意味着,随着自主品牌在SUV市场的日渐式微,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再度从过去三年的40%以上,滑落至38.9%,一下回归到2015年SUV市场刚刚迎来爆发的时刻。

这好比就像一场海市蜃楼,三年的时间眼看自主品牌在SUV市场起高楼,三年之后再看自主品牌SUV市场楼塌了。毫无疑问,市场没有捷径,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让车企成倍奉还,行业在2015年自主SUV爆发时的担忧一语成谶。

头部车企集中度高涨,上汽大众压库捍卫200万

从销量排名来看,南北大众在车市寒冬中突破200万辆实属不易。其中今年排名车企第一的一汽-大众以0.5%的微增涨实现了204.61万辆销量,连续第三年进入到200万辆俱乐部,也是继2014年一汽-大众夺得乘用车企销量冠军之后的再度回归。

其实从今年年中开始,一汽-大众夺冠的心思便随着SUV组合“探岳+探歌”的强势增长而变得明显,更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众也是车企前8强中,唯一一家销量正增长的企业,全年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9.7%,正在向10%的份额挺进。

痛失冠军的上汽大众终于还是守住了200万辆的门槛,最终仅仅多出1777辆。不难发现,今年是上汽集团的拐点,作为集团销量占比最重要的车企,上汽大众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这上汽集团的走势。从今年上汽大众销量的下滑到SUV常青树途观的败北,从帕萨特“碰撞门”的风波到年底丢失销量冠军,上汽大众的2019年并不太平。

更值得一提的是,12月份,上汽大众以23.4万辆的批发销量夺回了月度冠军,单月增幅高达37.7%。很显然,无论是23万辆还是37%的增幅,在今年的车市寒冬中都是一个极为不正常的数字,上汽大众在12月份鼓足干劲,不断向经销商压货,誓死捍卫200万辆,甚至一些经销商也表示苦不堪言。

上汽通用从2017年的200万辆一路下滑,2019年全年收至160万辆,全年下滑幅度达到18.7%,市场份额也从2018年的8.5%下滑至7.6%。伴随着上汽通用出现系统性问题,紧追上汽通用的吉利汽车在2019年拿到了136万辆的成绩单,同比下滑了9.3%。2020年吉利汽车确定了140万辆的年销目标,今年也即将有6款新产品即将推向市场,不出意外吉利将尝试赶下上汽通用进军前三强,而这个情景也在2019年的部分月份得以出现。

作为日系的代表,东风日产(不含启辰)的表现较为稳定,虽不及丰田本田那样激进,但全年以116.99万辆的成绩和1%的涨幅交卷,在整体市场下跌的大盘下也是优秀的表现。不过上汽通用五菱就没那么了,由于低线消费市场受阻,主打经济廉价的五菱和宝骏品牌持续承压,2019年全年跌破100万辆,以27.8%的跌幅收于万辆。

按理说,长城算是2019年自主品牌最大的赢家,毕竟在自主SUV市场以超15%的下滑中,长城主打SUV产品仅实现了0.4%的跌幅,全年销量达到91.14万辆,如此残酷的市场环境下,足以证明长城的抗风险能力不错,同时在竞争更为激烈的SUV市场中也足以证明长城SUV强大的品牌实力和产品实力。

经历过100万辆的辉煌,长安汽车也深知滑落80万辆销量的苦楚,2019年全年,长安汽车经过不断调整,以6.5%的降幅收于80.32万辆,排名乘用车企第八位。不过身居第九位的东风本田可是虎视眈眈,全年以11.6%的增幅80万辆的成绩,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也挤下北京现代,首次进入车企前十强。显然,如果2020年长安汽车继续不振,东风本田极有可能赶超一个席位

的是,广汽本田继续保持第十的位置,全年以4.2%的增幅拿下77.08万辆的销量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旗下的新产品皓影尚未发力,这也意味着广汽本田2020年的销量表现和合资中级SUV的竞争也将更有看点。

从前15强来看,所有车企除了名次的变化,15强还是那15强,不过15强的份额却有了明显的提升。比如两个大众,其份额都达到了9%以上,折算下来南北大众两个合资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19.2%,2020年不出意外,极有可能突破20%。

另外相比去年前15强累计1.9%的增幅,今年车市情况相比而言更加糟糕,毕竟前15强的销量增幅已经从1.9%下降至-5.0%。好在整个市场都不景气,销量不断向头部集中,前15强的份额已经从2018年的71.7%提升到了75.1%,提升了3.4个百分点,头部车企集中度高涨的趋势不可阻挡。

德日瓜分半数份额,自主两极分化

纵使大众在中国市场遭遇日系的夹击,但因为SUV市场的持续推进和德系豪华车的精进,德系品牌依然在2019年风光无限。

从全年的数据来看,德系品牌共完成销量518.95万辆,同比还增长了2.2%,市场份额也从2018年同期的21.8%上涨至24.6%,甚至部分月份高达25%的市场份额。另外乘联会的零售数据也显示,德系SUV今年是细分市场增幅最高的领域,全年销量达到159.4万辆,同比增长52.8%,市场份额达到7.7%。

这也意味着德系品牌随着大众SUV和德系豪华车的持续进攻,2020年突破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将是大概率。当然唯一的顾虑在于上汽大众是否能够在2020年恢复生机,这也将成为德系品牌是否能够抵挡住日系强势进攻的最关键因素。

日系品牌自然不用说,过去两三年在中国市场野蛮生长之际,日系品牌表现的不徐不疾,依然凭着自己的感觉走,但当市场进入萧条期,日系品牌所呈现出来的韧劲,则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从各个车企来看,日产、本田、丰田都在全年实现了销量的同比正增长,整个日系全年销量收于469.39万辆,同比增长3.9%。

从份额来看,日系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同期的19.4%上涨至2019年的22.2%,上涨了2.8个百分点。别看日系目前的份额还没有达到四分之一,那是因为日系在产品布局方面还尚未完全发力,特别是在SUV领域,丰田、本田的双车战略都尚未布局完善,比如广汽本田的中级SUV皓影、广汽丰田的中级SUV威兰达,都有能力进入到主流合资SUV领域,而一汽丰田的中大型SUV车型也还未亮相,同时丰田还握有MPV产品的牌,还有新能源领域的快速推进。

足以见得,日系的力量还在持续蓄积,特别是丰田本田每家合资公司100万辆的雄心,或许在2020年甚至更后的两年里,日系三强有望尝试撬动一下德系的霸主地位。彼时,日系和德系双方的对抗,将成为未来不明朗车市中的绝佳看点。

虽然自主品牌是中国车市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但也是水分最严重的领域。特别是在SUV市场退潮之后,自主品牌更是遭遇了沉重一击。文章开头也提到,自主品牌的下滑,自主SUV要负主要责任,车市的下滑,自主品牌要负主要责任。

59家自主品牌中,销量下滑的车企达到44家,其中有一半的自主车企销量腰斩,而在销量出现增长的13家自主车企中,仅有两家年销量超过10万辆,自主品牌羸弱的态势依然延续。自主品牌全年累计销量达到820.49万辆,同比下滑15.3%,这个数字刚好也是自主SUV的同比下滑比重,这也使得自主品牌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1.7%下滑至2019年的38.9%,再度回归到了2015年SUV市场爆发之际的水平。

不过纵使自主品牌整体表现不堪,也仅仅是自主品牌和市场的重振与重组罢了,当然也不乏头部的自主品牌在市场和销量方面均有不错的拓展,比如长城汽车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9%上升至4.3%,长安汽车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同期的3.7%上涨至了3.8%,另外上汽乘用车、奇瑞汽车的份额比重也分别上涨了0.2、0.6个百分点。同时头部车企的轿车和SUV产品竞争优势不断加强,分食了不少来自美系、韩系、法系等系别的市场份额。

美系品牌的份额依然保持持续的下降,份额从过去的10.6%下滑至2019年的8.8%,2019年全年美系车的销量从同期的247万辆下滑至185万辆,跌幅高达24.9%。通用、福特、Jeep,每个品牌似乎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难道说要美系品牌在中国市场夺回话语权的,仅仅只剩特斯拉和马斯克了吗?

附:2019年全年车企销量榜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市场份额跌至新低?别慌,中国品牌还能打

很遗憾,合资自主品牌的风潮未来很难再重演了。从当时的要求上看, 2018年,自主品牌汽车只占到了总销量的42.1%,比2009年的31.6%提高了不少,也达到了当年40%占比的目标。如今,已经没必要再大力扶持自主品牌了。

合资自主品牌已经被断定为失败的产物了,并没有起到引进技术的目的。合资车企谁也不愿意掏出核心技术,很多也不愿意斥巨资投入到新品牌的研发、营销上。这也造成了当时的一大批车型为了节省成本,都用“换壳”策略。

此外,目前国人对合资技术的敏感程度也已经非常低了,在中低端车型中,合资的吸引力也越来越低。加上目前合资品牌已经能下探到7万元的价格,这时再推出品牌价值低一等的合资自主品牌,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最重要是价格上足够便宜,还满足了绝大多数家庭的装载需求。加上皮实耐造,维修成本也不高,而且还有近3000家经销商和服务网点,售后方便,这些条件自然笼络了很多购车人群。

把几年前的事情再拿出来复盘,好像有些不合时宜,但其实合资自主品牌还是有新生军涌现的,比如捷达。捷达目前已经有3款产品发布,这已经比当年那一批下落不明的品牌好多了。前辈们的经验也告诉捷达,相比于宣传自身的大众基因,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做好才是正道。

“双积分”考不达标的86家车企到底慌不慌?

4月份汽车销量出炉后,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但要说“愁滋味”,恐怕不少中国品牌有着更深的体会。

销量、市占率双双下滑

中汽协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乘用车4月销量为53.2万辆,同比下降9.4%;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下滑2.6个百分点,跌至34.6%。

这也创下了自2010年以来,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新低,上一次新低是2014年8月,市场份额为37.9%。

再看看中国品牌近10年的销量表现,从2011年开始,自主品牌在SUV红利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市场份额在2017年达到顶峰,全年销量1084万辆,同比增长3.02%,市占率提升到41%。

中国品牌的成长,很大程度依赖SUV市场的爆发。

当中国品牌要继续向千万大关迈进时,2018年国内车市首次出现负增长,自主品牌市占率的拓张被按下暂停键;的是,其市场份额保住了41%不变。

不过到了2019年,车市跌幅进一步扩大,中国品牌难逃此劫,市场份额回落至37%,相当于降到2015年的水准。

2018年后车市遇冷,SUV红利消退,中国品牌销量份额开始下滑。

2020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68.9万辆,同比下降39.3%,市场份额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至38.1%。

如果只是销量下滑,那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今年受疫情影响,整个汽车行业都不景气;但销量和市场份额双双下跌,说明中国品牌的发展肯定出现问题了,而这背后,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市场份额为何失守?

事实上,自主品牌销量份额下滑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往大里讲,主要离不开两点。

首先是“内忧”,人口红利不再、首购用户减少,是中国品牌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90后年轻用户是中国品牌的主流消费人群,2019年自主SUV用户中,90后占比28.5%;同期合资SUV中,90后的比例只有20.4%。

中国品牌SUV的用户结构更显年轻化。

具体到车企,上汽名爵的90后用户比例超过30%,广汽传祺、东南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等中国品牌,90后用户比例也相对较高。

90后成中国汽车品牌消费主力。

2020年,90后开始步入30岁门槛,本以为这波“后浪”能够接班80后成为首购大军,可由于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出生人数大幅下降,导致首购用户数量大幅缩减。

同时,80后今年步入40岁门槛,曾经的首购用户转向增换购市场,再大大缩窄了自主品牌的用户来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0后人口比80后减少了23%,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带来的就是车市增长的下降。

其次是“外患”,近年合资品牌“集体向下”,抢走了自主品牌不少市场份额,我们把这些向下进攻的合资车企分为三类:

一类以北京现代为代表,因销量表现未达预期,直接将新车型的价格定位到和自主品牌的位置;

二类以上汽通用为代表,基于市场竞争压力,终端售价大幅打折,与自主品牌车型形成了竞争关系;

三类是最“贪心”的,自己原来的“地盘”足够强大,却还是要来抢中国品牌的饭碗,比如一汽-大众新推出的“捷达”品牌,即直接冲着自主品牌而来。

售8.48万起的捷达VS5,上市第4个月就月销破万。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自主品牌真的顶着巨大压力,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销量滑坡、份额失守似乎就成了定数。那么对中国车市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中国品牌需要优胜劣汰

笔者认为至少不是坏事。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低,需要优胜劣汰、需要兼并重组,这句话喊了很多年了。

国内拥有上百家自主车企,从增量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部分车企已经被市场边缘化,进入生死存亡时刻;2020年裁员降薪、经营困难的车企更是不断涌现。

所谓“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今年虽是车市寒冬,但寒冬只会冻死“软弱的苍蝇”,免疫力不足的企业无法经受这种严峻考验是不足为奇的。而“梅花”照样独傲霜雪,我们需要的正是像“梅花”一样,有产品品质和品牌实力做保证、不惧严寒的中国车企。

近几年,中国品牌市场格局的变化,亦为这场淘汰赛做足了铺垫。1-4月,排名前十的中国汽车集团,销量合计513.2万辆,占汽车总销量89.1%,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

回顾2019年,排名前十的中国汽车集团,销量占比达90.4%,高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从行业格局看,头部车企越来越强,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将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

所以,尽管整个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了,可这是必然的,也是不足为患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头部车企的发展质量,恰恰是那些主流中国品牌,才代表着中国品牌乘用车的未来。

头部中国品牌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中国品牌SUV在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变化,能很好地体现头部品牌的引领作用。

2010年以前,中国品牌在一线市场一直缺乏影响力,市占率非常低。2011年哈弗H6上市,中国品牌在一线市场的影响力开始回升,长安CS75、瑞虎5、传祺GS4、博越、荣威RX5等产品的强势入局,让中国品牌口碑大涨,消费者认可度飙升。

中国品牌SUV一线城市用户比例逐年提升。

此外,过去为了突出性价比优势,和合资产品错位竞争,自主SUV主销产品的定价均在15万以下,并把15万作为产品规划的价格红线。

2017年,传祺GS8、WEY VV7等车型上市,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表现,头部中国车企看到新的市场机会。它们不再只满足10万以下的低端用户,正努力渗透到15-20万市场,未来随着更多中高端产品相继推出,自主SUV在15万以上的产品线日益丰富,中国品牌“向上”之路将走得更加稳健。

定价15万以上、首款月销过万的中国品牌SUV——传祺GS8

中国品牌成功突破价格天花板,持续高端化。

回头看中国品牌的发展,我们发展的时间太短了,奔驰、宝马、福特、雪佛兰都是百年品牌,中国第一家民营车企,吉利汽车成立不过23年。

但积累时间短,不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劣势,相反,仅用短短20年,中国汽车工业就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工业体系,主流自主品牌也从价格优势主导,转向品质和技术领先主导。

现在,我们可以很自信的说,许多中国车在设计、内饰氛围、驾控等方面完全不输合资车;新技术上,无论是5G技术还是车载智能网联系统,中国品牌亦取得了局部领先,这些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写在最后:总的来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下滑,反而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要只看总体,要关心标杆车企的发展质量,若标杆车企的市场份额能稳住,那基本上中国品牌的未来就能稳住,这是不夸张的。

但要稳住其实不易,在这一过程中,头部中国品牌仍需直面德系、日系的挤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然,一切进化都伴随阵痛期,只有这样残酷又惨烈的竞争,才能倒逼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坚定地支持和相信中国品牌。

文 |?葫鹿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七大汽车集团

近日,工信部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成绩单”,对144家车企“双积分”进行公示。统计显示,144家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5.56L/100公里,燃料消耗量正积分为643.43万分,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为510.73万分,新能源汽车正积分417.33万分,新能源汽车负积分85.53万分。

对比2018年度来看,平均燃料消耗量值降低了0.24L/100公里,燃料消耗量正积分增加了349.56万分,可见随着车企小排量涡轮增压以及节能车、新能源产品的推广,中国汽车产业的节能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正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也增加了215.6万分,这也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车企还在油耗和排放方面,处于严峻态势。

新能源汽车一直以来是中国推动的国家战略,相对2018年度,2019年度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增加仅13.8万分,增幅较小,这也从侧面反馈出2019年度的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势头并不太理想。而2019年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120.6万辆和4%的降幅,以及近几年来的首次下滑,足以说明新能源产业的推动任务依然艰巨。

根据规定,如果车企不能满足新能源积分的要求,将会被要求暂停高油耗产品的申报、生产并且进行处罚。但是处罚也并非那么绝对,负分的车企还可以用关联企业间转让、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等方式抵偿归零。比如吉利旗下的吉利汽车公司和豪情汽车制造公司的积分就可以实现抵扣,而上汽大众也可以通过上汽集团进行内部消化。

不过从这一两年来车企在低油耗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推广速度上就不难看出,车企们还是相对紧张的,心里慌不慌从他们的产品规划就能看得出。比如日系正在大面积推广混动系统,同时也在导入纯电动车产品,而德系品牌也在逐步扩充新能源产品矩阵。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9年“双积分”成绩公布前些日,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修改后的““双积分”新政”,为接下来的汽车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动向指明了新的方向。

比亚迪北汽领衔,自主优势强

相对于2018年度的141家乘用车企,2019年度这个企业数量增加至144家,但是相反的是,“双积分”不达标的企业从2018年的75家增加至2019年的86家,约6成的车企“双积分”成绩不合格。

在不合格的榜单中,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仅35家,不达标企业中外资及进口汽车企业高达51家,占比59.3%。细分来看,82家车企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负值,33家车企产生新能源汽车积分为0。

从达标企业的积分核算情况来看,依然是新能源大户具备比较强的优势,比如比亚迪、北汽、上汽、江淮、广汽等,所以大多数自主品牌都能满足“双积分”要求,即便发动机节能技术不强,但自主车企市场反应速度快,多生产一些小电动车,往B端市场输送就能解决“双积分”的难题。

达标企业

无可厚非,新能源产品产销得越多,企业的平均燃料消耗就低,相应的燃料消耗积分和新能源积分数目就越高。从达标企业的积分排名情况也可以发现,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几乎成为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比亚迪2019年新能源销量超过18万辆,成为积分富余的大户。两个制造公司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达到160万分,新能源生产积分达到87万分。

排名第二的是北京汽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北京汽车旗下拥有多个生产制造子公司,如北京汽车股份、北汽新能源常州、北汽广州等,综合算下来,北汽2019年生产了12万辆新能源汽车,积分数量相当可观。

排名第三的是上汽集团,主要是因为上汽集团的自主荣威、名爵、大通等新能源产品,带来了近6万辆的销量,也为上汽集团带来了55万分的平均燃料消耗积分,和21万的新能源积分。排名之后的江淮、广汽乘用车、东风汽车集团公司等企业,全年新能源销量产销保持在3-5万辆的水平,“双积分”成绩合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达标的排行榜中,纯电动汽车特斯拉的表现也相当亮眼,其2019年的燃料消耗值为0,这是所有纯电动车企最具优势的地方,如果是纯电动车企,无论生产多少,“双积分”都是达标的状态。2019年,特斯拉4.6万辆的汽车都是进口而来,因此特斯拉北京进口公司取得了31万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同时取得了27万的新能源汽车积分。

实际上,在达标的58家车企中,天津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汽车两家是唯一积分表格出现负值的两家企业,但其“双积分”依然达标了。作为传统燃油车、且体量相对较大的企业,一汽丰田的新能源产品产量仅有9000多辆,而广汽丰田的新能源车仅一万出头,因此二者的新能源“双积分”分别负值约3万多分。

所以南北丰田就胜在了普混车的节油效率上,随着丰田双擎技术在旗下产品的逐步推广,双擎产品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带来了燃料消耗的优势,比如一汽丰田2019年的燃料消耗仅有5.11L/100公里,领先达标值0.47L,广汽丰田的平均燃料消耗5.67L/100公里,领先达标值0.23L。这也是为什么一汽丰田相继停产了大排量的、普拉多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赢了市场,但是输了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SUV大户长城汽车,其生产的SUV汽车油耗普遍比轿车高,但长城连续两年实现了“双积分”的达标,这主要得益于欧拉品牌的推动,以及长城在1.5T小排量发动机上的升级和优化。

通用大众垫底,电动车销量成关键

销量大的车企如果没有新能源产品去综合,“双积分”的成绩就惨目忍睹了,比如大众、通用现代和奔驰,成为车企中“双积分”成绩垫底的几家公司。

作为2019年的销量冠军,一汽-大众理所当然成为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负分最高的企业,原本5.78L/100公里的平均燃料消耗达标值,仅完成到6.05L/100公里的实际值,还差0.27L/100公里,因此负分值达到了-54万分。另外一汽-大众也因为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1.2万辆,销量总占比极低,因此新能源汽车的积分也达到了-14.5万分,“双积分”纷纷垫底。

对大众而言,之前的纯电宝来、高尔夫等,以及迈腾的一些插电混动产品都是过渡性产品,2020年才是新能源发展大年。前不久,一汽-大众的ID.4cross申报图亮相,成为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的首款纯电SUV产品,它将成为一汽-大众新能源发力的支点。当然还有奥迪品牌的e-tron系列产品,同样也成为一汽-大众应对“双积分”政策的解决方式。

不达标企业

其次是上汽通用,2019年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51万分,新能源积分数量为-4.2万分。不过算上通用在沈阳和东岳的生产制造基地,其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负值超过-80万分,成为名副其实垫底者。之所以一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负分严重,主要是奥迪、凯迪拉克计算在了之内,豪华车型的高能耗是拉低分数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几年,上汽通用一直在为节能减排谋篇布局,小排量三缸机,全新CVT及9AT变速箱等,从技术方面去应对排放。同时也在推广新能源和纯电产品如?VELITE?6等,但因为各项措施并没有太好抓到消费者的需求点,因此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困境。

现代、奔驰等车企,也在不达标的车企中排名前列,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均为-20-30万分,两者的新能源产量也仅为3000多辆和900多辆,为此现代和奔驰也在新能源道路上不断努力。其实对现代而言,其新能源技术是很强大的,在全球的新能源中也拥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因为国内销量一直打不开,因此在“双积分”考核上比较吃亏。

对奔驰而言,其形势应该更加严峻,特别是进口车部分,大部分都是大排量的产品。所以奔驰也在谋求解决方案,除了与比亚迪合资生产腾势之外,奔驰也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EQC,可以作为积分上的一定平衡,另外奔驰也在积极推广48V轻混技术,有望实现进一步的节能减排。

较为奇怪的是上汽通用五菱,从表单来看,其5.6万辆的新能源汽车按理说不应该出现“双积分”不合格的情况,但是数据显示,其2019年度的平均燃料消耗要达到5.64L/100公里,对于庞大体量的五菱来说,仍需要在发动机技术上做出升级和进化。

另外,也有部分车企通过关联公司的电动车实现“双积分”的结算,这一点广汽旗下的广本、广丰、广三几乎直接用了自主车企的电动车或插混车,换个尾标就进行售卖。还有的如北京奔驰、北京现代、上汽通用等,也可以在集团内部进行积分转化,实际上对企业当前的运营和发展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未来政策变化的风险也无法掌控。

在“双积分”不达标的车企中,进口车企占比较多,这也是因为进口车大多为大排量的豪华车型,比如迈凯伦,其达标的百公里油耗应在5.71L,但实际却有11.02L,远超标准的近2倍,同时进口车上几乎没有新能源产品进行综合,所以大多无法满足“双积分”要求。不过好在进口车商的销量体量小,积分负值也不高,解决起来也较为容易。

新政策倒逼升级

不难发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排名前十的企业全部为自主品牌,而乘用车企新能源汽车负积分排名前十的企业几乎均为大型合资企业。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由于合资企业在华推出新能源车型的节奏较为缓慢,且推出的纯电动车型大多以“油改电”车型为主,市场表现一般。

但“双积分”政策对于不同车企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平均油耗控制得如何,新能源发展得怎么样,可能更多在于企业自身的觉悟、认识,考核压力是会有,但一些不达标的车企在积分可以买卖、划转的情况下,也能较从容得去应对。

就在2019年度“双积分”情况公示之前,工信部发布了新的“双积分”政策,之前由于老版“双积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技术标准亟需更新、企业在燃油汽车节能技术方面投入不够、积分交易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此次修改明确了未来三年积分核算标准、修改了新能源汽车乘用车车型积分计算方法、更新了小规模企业油耗积分核算优惠措施、强化了燃油车在“双积分”中的贡献、将醇醚燃料乘用车纳入核算范围、丰富了正积分关联企业的转让范围、建立了传统能源乘用车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结转的关联措施、因疫情影响对2019、2020年度积分管理方式调整留下接口等。

新版“双积分”有几大看点,比如提出了“低油耗乘用车”的概念,更加明确了鼓励节能车型发展,这无疑将推动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推动48V、普混车等更受消费者欢迎的低油耗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积分获得难度,降低新能源汽车积分获得量,这也意味着企业要想获得“双积分”的平衡,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纯电动车产品的产销去支撑。

此次修改明确了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4%、16%、18%,同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积分可以结转,此次调整,也是在2020年全球疫情影响之下的,政策制定方对新能源汽车总体产销量显著下滑、大幅低于预期已经是有了比较大的心理准备。

一方面是给车企留了一些喘息之机,让车企放下包袱,另一方面也是给了车企更大的自由调整空间,使新能源汽车先发车企获得更大的优势。而更加严苛的“双积分”政策,无疑将倒逼车企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力度。

毫无疑问的是,补贴也好,“双积分”政策也好,这都只是缓兵之计,打铁还需自身硬,电动车要真与燃油车竞争,必须得降低成本并且做到接近燃油车的续航性能,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充电设施的支撑。然而这些目标未来很多能都不一定能很快实现,因此在燃油车与电动车之间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过渡。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汽2025挑战650万销量目标, 车企十四五规划哪家更强?

中国七大汽车集团

第一汽车集团位于吉林省会长春市,成立于1953年7月。一汽集团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6名,超过韩国现代汽车。

一汽合作的外资汽车品牌有日本丰田和德国大众等,自主品牌有红旗、解放等。2021年一汽集团全年营收7070亿、整车销售35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红旗品牌突破30万辆,解放品牌销售44万辆。

东风汽车也称“二汽”,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风汽车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85名,超过日产汽车。东风合作的外资汽车品牌有日本日产和本田,法国标致和铁龙,自主品牌有风神、岚图等。2021年东风集团整车销售327.5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54.2万辆,同比增长32.2%。

上汽集团成立于年,总部位于上海市。上汽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第60名,紧随德国宝马集团(第54名)。上汽合作的外资汽车品牌有德国大众、美国通用,自主品牌有荣威和名爵等。2021年上汽集团整车销售546.4万辆,其中自主品牌285.7万辆,占比52.3%,自主品牌首次超过合资品牌。

长安汽车位于西部重庆市,1958年造出国内首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吉普车,年进入汽车领域。长安汽车合作的外资汽车品牌有日本马自达和美国福特,自主品牌有长安等。2021年长安汽车集团销量230万辆,其中乘用车销量163.6万,自主品牌120万辆,自主品牌占比73.35%。

长城汽车成立于年,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长城汽车旗下现有哈弗、魏、欧拉、坦克和长城皮卡五个品牌,长城汽车是SUV的领导者,其哈弗品牌常年位居SUV领域首位。2021年长城汽车销量128万,同比增长15.2%;营业收入1363.17亿。

吉利汽车成立于19年,总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吉利汽车旗下现有自主品牌吉利、领克、几何、极氪,国际品牌宝腾汽车、路特斯、沃尔沃等。吉利汽车2021年总销量为132.8万辆,同比实现正增长。

比亚迪汽车成立于1995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比亚迪是以充电电池起家,2003年正式布局新能源汽车,2005年首款车型上市。比亚迪旗下现有王朝系列、海洋系列等多款自主车型。比亚迪2021年汽车销量72万辆,其中新能源59.37万辆,同比增长231%。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全球汽车品牌前列。

7月15日,一汽集团在长春正式发布了自己的 “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及技术创新战略。

在这次发布会上,一汽集团将接下来的战略目标概括为了“11245”几个数字。

简单来说,这一目标包括:

1:到2025年,集团收入超万亿,销量650万辆,利润680亿元;

1:红旗品牌销量超100多万辆,争取进入世界先进;

2:自主品牌超200多万辆,争取进入世界比较先进;

4:红旗新能源智能汽车占比超40%(全集团占比20%。自主乘用车占比超30%、红旗品牌超过40%;到2030年争取实现绝大部分自主乘用车电动化)

5:创新能力世界先进;员工发展行业一流;党建保障央企领先;社会责任企业前茅;消费者喜爱度行业领先。

具体到各个品牌来看,除红旗在2025年要超过100万辆之外,解放和奔腾也都要超过60万辆;一汽-大众要达到270万辆;一汽丰田达到140万辆。

在2020年时,一汽集团的年销量为370.6万辆。2025年实现650万辆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其年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而营收方面,从2020年的6950亿元到2025年的万亿以上,年均增长也要到8%以上。

可以说,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一汽集团都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气势十足”的目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今,一汽已经将“十四五”规划和盘托出,而在此之前,上汽、东风、长安、广汽等也曾多少透露过销量目标。我们不禁好奇,单从数字来看,究竟哪家的目标“更高、更快、更强”呢?

此前,上汽集团曾表示,其2025年的目标是进入全球车企前五,经营规模达到万亿级。虽然没有明确具体销量目标,但从2020年全球车企销量排行榜来看,要进入全球前五,其销量最少也要达到630万辆以上。而万亿级的经营规模,则与一汽的目标不约而同。

长安汽车方面,在2020年8月,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表示,到2025年,长安汽车的销量目标是达到300万辆。

至于广汽集团,在2020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广汽曾宣布,到2025年要挑战350万辆,总营收达到600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660亿元。

而东风方面,虽然并没有公布整个集团的销量目标,但却发布了三个“一百万”,即到2025年,商用车、自主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00万辆。

除这些目标之外,不久之前,曾有网友整理过这样一组数据:

比亚迪2025年销目标是300万辆;

长城2025年销目标400万辆;

长安集团2025年销目标600万辆;(注:此为2018年发布的目标)

理想汽车2025年要完成160万辆销量;

奇瑞汽车2025年年销目标200万辆;

恒大汽车2025年年销目标100万辆;

再算上还没公布的其他汽车品牌,预计2025年各车企年销量目标总和为1.2亿辆。

祝各大品牌完成销量目标,顺便提示一下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为0.25亿辆。

虽然有些戏谑,但相较于5年前顺风顺水的“十三五”规划,面对更为复杂的车市环境,诞生于逆风之下的“十四五”规划,必然也将激起更为激烈的竞争。

而面对这样的竞争和变局,对于各个汽车集团而言,借用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的话来说,唯有“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怕艰难往前走”而已。

标签: #品牌

上一篇汽车刹车片的检查与更换-刹车片的检查和更换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