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排名-汽车it巨头

tamoadmin 0
  1. 智能汽车的发展现状
  2. 这3家国产车企,除了造车,副业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3. 中国有哪些IT企业?
  4. 车联网到底是个什么鬼本文以一个混过it圈及汽车研发圈的工程师视角
  5. 年终盘点丨智能化时代,那些即将消失的汽车硬件
  6. 小米做电动汽车的优势在哪里?
  7. 特斯拉算 IT 公司吗?

文|杨小林

图|来源网络

在自动驾驶、电力驱动、5G和AI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加持下,现在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导的移动出行,将迈向未来智能出行时代。但究竟未来电动化时代的智能出行有多美好?光用想象力去探究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汽车企业、零部件巨头和IT科技公司都来了。

汽车巨头排名-汽车it巨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CES人气实在太高,导致已经具有百年历史的北美车展,今年不得不延期到年中举办。这从一个侧面昭示着,在巨大的技术变革潮流下,传统汽车企业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新潮流,为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智能出行,尽快付诸行动。一边是满屏焦虑的传统车企,一边是跃跃欲试的IT巨头,谁都渴望拿下这场跨世纪变革的主导权。

车企成为CES展台主角的事,也是从最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在2020年北美CES的舞台上,以德系BBA(宝马、奔驰和奥迪)三强为首的传统汽车军团,参展声势最为浩大。除了ABB,丰田、本田、现代和日产则成为主力车企亮相CES的人气主角,紧随其后的是谷歌和亚马逊等IT巨头和电子电器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今年CES上最不按常理出牌的是一度沉寂没落的日本电子巨头SONY。这个家伙招呼不打一个就直接展出了一款纯电力驱动、满身搭载各种电子传感器的概念车VISION?S。从现场的人气看,位于电子企业馆区一个相对边缘位置的SONY展台,因为一款概念车的登台而引起人们争相围观,展台一度被围得水泄不通。

说SONY是今年CES展会非汽车品牌中人气最高的展台,一点不为过。更让汽车业界震惊的是,在苹果和戴森等电子电器巨头相继都放弃前景不可预知的造车大计的前提下,闷不作声的SONY不仅带来了让人语惊四座的概念车,而且展现了其前瞻的电动平台化概念和高端智能电动车的完备设想。

对于突然杀入汽车行业的SONY而言,它的梦想并没有止步于设想,而是深思熟虑的和付诸行动的投入。这让一度高喊着要全力向“新四化”(电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汽车巨头们情何以堪?当然,要论变革的深水区,两条腿都站在河里的车企和一只脚刚下河的SONY,显然还不具备同日而语的资格。

壹哥在参观完大多数整车企业的CES展台后,一个让壹哥更深切的体会是,对电动化时代智能出行挑战更焦虑的德系车企,在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上往往更加大胆和激进。当然,这只是一个整体感受,个体车企上还表现出明显差异。比如德系BBA中,奥迪和宝马的转型动作就要明显快于奔驰,且快慢的差别暂且不能代表孰优孰劣。

这其中,背靠德国大众集团的奥迪,从战略部署到总体表现都显得最为活跃。比如,在今年的CES上,奔驰和宝马都只是展出一两款新概念车,而奥迪不仅带来了一个无限接近量产的e-tron军团,还另外单独展示了六项适用于未来电动化时代智能出行场景的“黑科技”应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奥迪是最“焦虑”也是最敢于投入的汽车巨头。

在奥迪展出的四款车型中,除了全球首秀的中期改款的新A4是搭载轻混系统的传统燃油车,其余三款均为e-tron量产车和概念车。这三款车型分别是:奥迪e-tron第二款量产车型e-tron?Sportback纯电动轿跑SUV,奥迪Q4?e-tron概念车(奥迪Q4纯电版)和未来都市智慧出行探索者奥迪AI:ME概念车。

奥迪AI:ME是奥迪品牌早在2017年推出的概念车家族的最新成员,作为针对城市出行解决方案的前沿概念车型,奥迪AI:ME以小尺寸的紧凑型车身设计、极具空间感和未来感的内舱设计,以及L4级自动驾驶功能,使用户得以尽享车内驾乘时光。奥迪AI:ME还配备了丰富多样的高科技配置,用于沟通交流、休闲或消遣放松。

在推出AI:ME概念车之前,奥迪已经根据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定制了多款极具前瞻理念的概念车:比如更偏向于长途驾驶的奥迪AI:CON,适用于赛道的奥迪AI:RACE和可用于全地形路况的奥迪AI:TRAIL。到奥迪AI:ME这个阶段,说明奥迪已经就路况和驾驶场景最频繁的未来都市出行,拿出了应用最新科技的出行解决方案。

奥迪AI:ME车身长4.30米,宽1.90米,车身尺寸属于紧凑型级别,但凭借长达2.77米的轴距和1.52米的车身高度,奥迪AI:ME内部空间足以媲美一辆A+级轿车。奥迪AI:ME用“2+X”的座舱布局,可根据座椅位置和储物空间需求灵活配置。由于车身“娇小”重量较轻,搭载65千瓦时电池包的奥迪AI:ME可提供完全足够的续航里程。

在奥迪AI:ME身上,有两项“黑科技”值得重点解读——可适用于都市路况的L4级自动驾驶和具备实时交互功能的智能灯光照明系统。

奥迪AI:ME专为驾驶时速20-70公里/小时的城市路况而生,并可在该路况下实现L4级自动驾驶。L4级自动驾驶系统下,在高速公路或市中心的指定区域等特定区域,车辆可完全交由系统驾驶,无需驾驶者介入;当车辆驶出以上指定区域时,则需驾驶者再次接管对于车辆的控制。为此,奥迪AI:ME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方向盘和踏板控制单元。

众所周知的是,即使自动驾驶科技水平仍在不断提高,L4级自动驾驶仍是在全球通用标准下第二高的自动驾驶等级。奥迪另一款概念车AI:CON则具有L5级完全自动驾驶功能,该车型一旦量产,意味着让驾驶者完全解放的真正的无人驾驶时代已经到来。彼时,更加高效的汽车共享时代也将真正到来。

除了无限逼近无人驾驶的L4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奥迪AI:ME的另一项“黑科技”——智能灯光照明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也让人觉得无比惊艳。

当奥迪AI:ME礼让行人穿行道路时,车辆前部的LED单元和微型矩阵投影仪可在前方路面或墙面上投影简洁易懂的符号,以知会行人。该功能还可为乘客照亮车门附近区域,以确保乘客能够安全地进出车辆,也可对其他道路使用者起到提示的作用。矩阵式投影仪还可通过强度较弱的整体照明,自动为其他道路使用者点亮其周围环境

奥迪AI:ME还可以解读其它车辆发出的信号,并可在确定对周围交通有益的情况下,使用自身的照明系统将解读的信号进一步放大。例如,当前方行驶的车辆正在使用微弱的危险报警闪光灯时,奥迪AI:ME可以探测到这一可能表示潜在危险的信号,并通过车灯投影和LED单元将其放大,使周围所有的道路使用者均能够清楚地收到这一危险信号。

作为业界公认的“灯厂”,奥迪在此次CES展上,借助于“以人为本的照明理念”和数字矩阵式LED大灯的技术展示,展现其在灯光科技的最新探索成果。人本照明(HCL)指的是既注重人的视觉感知又注重照明对人的情绪和生理影响的照明理念。“以人为本的照明理念”的重点是让乘客时刻保持清醒,注意力更加集中。

写在最后:

从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智能灯光照片技术的探索,奥迪在转型电动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如临大敌警醒姿态,和全力以赴的探索及投入,都助其以最敏锐的嗅觉捕捉尚未大规模凸显的市场需求。所谓“哀兵必胜”,在一定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电动化时代的智能出行,属于准备最充分的变革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智能汽车的发展现状

▲北京车展上,宝马集团重申了“到2030年在全球完成交付70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图为BMW?i3?Urban?Suite城市出行概念车。

今年北京车展,青主特别留意了一下,参展的“造车新势力”只剩下蔚来、小鹏、高合、威马、天际、哪吒、特斯拉等区区七家,而且展台面积普遍严重缩水,和去年上海车展十七八家“新势力”高调参展的喧嚣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媒体日当天,虽然华人运通?高合HiPhi?X凭借另类的设计、小鹏汽车剑走偏锋展出了一架所谓的“超低空飞行汽车”,都赚到了一些廉价的“眼球”,但整体上难掩造车新势力的“却道天凉好个秋”。

小鹏汽车展示的超低空飞行汽车第一代探索版本——旅航者T1。

01,“新势力”从未主导过BEV市场

虽然造车新势力如今已经凋零得七七八八了,但是逛完北京车展你会发现,剩下的这寥寥几家,他们的前景并没有变得更清晰反而是更黯淡了。

一方面,纯电动车(BEV)市场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继续高速增长,反而出现了连续下跌。今年1-8月,中国汽车整体销量同比下降9.7%,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跌26.4%,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跌了27.8%,只有46.6万辆(汽车工业协会数据)!

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厂家在纯电动领域发起了强大攻势,“火力”之猛,令孱弱的“新势力”们根本无法招架。

▲你可能想不到,现代汽车是真正的全球电动车大佬,英国媒体《AutoCar》去年评选的十佳BEV,特斯拉没有上榜,而现代起亚集团独占4款。现代汽车到2025年将新能源车年销量提高到67万辆,占全球市场份额10%以上,为此,现代推出了电动车专属品牌IONIQ。图为本次车展亮相的IONIQ?6的原型车——Prophecy概念车。

其实,截至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一直都是传统汽车厂家。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2名的厂家全都是传统汽车厂家,新势力排名最靠前的蔚来仅列13位,销量不到比亚迪的十分之一。

2019年中国车企新能源销量top12全都是传统汽车厂家。

全球范围,2019年新能源车销量TOP10车企中,除了特斯拉之外,其余9家都是传统汽车厂家。可以说,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虽然特斯拉表现突出,但整体上传统汽车厂家仍然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过,在舆论场上却有一个奇怪的反差——就是在纯电领域,似乎传统汽车厂家已经全面落后,特斯拉、蔚来们已经完胜。

2019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TOP10。

事实当然并非如此,那这种舆论反差为什么会出现呢?

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舆论更加关注高端产品,虽然雷诺ZOE和五菱宏光MINI?EV的销量分别在欧洲和中国都超过了特斯拉Model?3,广汽AION?S的销量也早就超过了蔚来ES6,但在相对更加高端的纯电动领域,截止目前,确实是新势力表现更好,传统汽车巨头不管是ABB还是大众、现代,都被特斯拉碾压的很难看。

02,小众市场里的“标签化”价值

但这并非因为特斯拉等新势力,在纯电动领域具备了传统汽车厂家无法与抗的产品和技术优势,而仅仅是因为传统汽车厂家之前推出的纯电动车产品,市场定位基本上都错了。

传统汽车厂家推出的这种基于现款燃油车的BEV车型,不能说不好,但是不符合当前BEV用户的标签化价值取向。

截至目前,BEV依然是一个极其小众的细分市场,2019年全球纯电动车市场份额不到2%,中国市场略高,但也只有3.8%不到;今年前8个月,国内纯电动车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到3.2%(见下表)。

考虑到很多纯电动车都卖给了B端,如果只考虑私人消费,纯电动车的实际市场份额还要远低于此。也就是说,虽然在舆论场上电动车一度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现实中BEV还极其小众。

在这样一个极为小众的市场,用户对BEV的最主要诉求不是经济性和实用性,而是“标签化价值”的最大化。

特斯拉电动皮卡Cybertruck——丑?酷?都无所谓了,重要的是它够特别,够与众不同,这就是“标签化”。

很多人质疑,一台日常使用的电动车,0-100km/h加速有必要做到5秒甚至4秒以内么?从使用的角度确实没必要,但这就是一种“标签”,体现了“我买的是和你家的车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到,除了相对更加极致的性能,特斯拉等新势力的BEV相较于传统汽车厂家的产品,还提供更加夸张甚至是怪异的造型设计。

▲高合HiPhi?X这种7个车门的设计,并不增加任何真正的功能,只会增加成本以及潜在的故障点,而且破坏整车安全结构,但是它足够另类,这也是对“标签化”需求的一种满足。

之前,整个行业都有一种误判,认为BEV很快会发展到一个相对主流的市场阶段(份额超过10%)。2010年有权威专家曾断言“2020年中国电动车销量要达到1000万辆”;在“电动化”汹汹舆论大潮的裹挟下和“”式的政策强***下,不少厂家也头脑发热,有厂家甚至放出了“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90%”的昏话。

基于这种误判,传统汽车厂家按照主流市场的需求去开发和规划自己的BEV,它们搞的要么是菲斯塔电动、朗逸纯电等既有燃油车的电动版,要么是日产聆风、雪佛兰Bolt这类实用型的“电动买菜车”,从实用的角度它们可能都相当不错,但它们基本都不具备“标签化”功能。

菲斯塔纯电挺漂亮,性能也不错,但因为燃油版的存在,它作为一款BEV的标签化功能就严重弱化了。

03,传统厂家的集体觉醒

现在,全行业都开始清醒了。大家认识到BEV从小众发展到相对主流的市场阶段,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之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目标是25%,但在最新修订的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这个目标已经被调整为“EV和PHEV占总销量的15%~25%”。

即使15%也是一个极有挑战的目标。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比只有4.7%,纯电动汽车占比仅为3.8%,今年新能源车份额不升反降,前8个月只有4.1%,纯电动车份额为3.2%。5年内——补贴还会进一步退坡——新能源车份额要提升2.7倍,纯电动车份额要增加到10%,一个字——难!

在此之前,极致产品所带来的强标签化价值,将是用户对BEV的最主要诉求。

这次北京车展,传统汽车厂家集体转变了BEV的发展思路,都开始走极致化的产品路线——设计和性能比新势力们更极致。

领克ZERO概念车是极致性能的代表。

比如领克ZERO概念车。

它用的是SEA纯电架构,最大续航超700公里,0-100km/h加速小于4秒,麋鹿测试成绩大于80km/h……

把它和特斯拉MODEL?3、MODEL?Y放在一起,设计、性能都更加极致,而品质、安全、配置,本来就是传统汽车厂家的优势。

比如福特野马Mach-E。

GT版最大功率324kW,峰值扭矩830Nm,0-96km/h加速3.5秒;厂家特别强调它是“一辆真正具有驾驶乐趣的纯电动SUV”,如果仅仅只是直线加速快,是远称不上“驾驶乐趣”的,野马Mach-E是福特全球性能车团队应用福特北卡罗来纳州赛车模拟器进行调校的第一款量产车型。

▲福特野马Mach-E搭载的自动驾驶功能可以在北美特定高速公路路段(共计16万公里)实现“解放双手和双脚”的“准自动驾驶”。

当然,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BMW?i4。

该车搭载宝马第五代eDrive电驱技术,不仅具有强劲的性能,0-100km/h加速仅约4秒,WLTP工况续航里程达到600公里,而且拥有令人过目难忘的夸张设计,相比起来,特斯拉的设计实在是太保守了。

BMW?i4是宝马集团首款纯电动四门轿跑概念车,量产版本将于2021年投产。

BMW?i4用了全新BMW品牌标识,内饰设计诠释了真正的简约和高档从不相悖。

还想提一下别克Electra。

虽然这款概念车没有来北京车展,但它于9月28日——北京车展公众日的同一天——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全球首发。这款新能源概念车不仅拥有先锋的设计,性能也相当极致,最大功率435kW,0-100km/h加速4.3秒,续航里程660km,再也不是雪佛兰Bolt那种“买菜车”的模样。

别克Electra概念车,从内到外都充满了未来感,像是一款22世纪的交通工具。

日产Ariya、奥迪Q4?e-tron、ARCFOX?aT、雷克萨斯LF-30、极星Precept、Honda?SUV?e:?concept……

还有很多。传统汽车厂家突然不再传统,不再束手束脚,不再谨小慎微,这些纯电动车型都拥有全新的纯电平台/架构、极具辨识度的设计,以及极致的性能,它们都比特斯拉MODEL?3或者MODEL?Y更加“标签化”。

车展上,极星正式宣布Polestar?Precept将投入量产。这是青主现场鉴定过的全场最帅BEV。

04,一个“伪命题”

当然,新势力们会强调自己的车更智能。但,这是一个伪命题。

不同汽车厂家在智能化技术领域确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大,因为大家智能化的起点大体是一致的,比如说自动驾驶,多数都能做到L2级的水平,但是迄今为止,也还没有谁能真正实现L3级自动驾驶。

▲在前不久一次公开的自动刹车对比测试中,人以5km/h的速度横穿马路,四款测试BEV分别以40km/h的速度通过。其中三款都在人前成功刹停,只有特斯拉Model?3将人撞飞。

在智能化方面,有些品牌可能积累的数据更多一些,有些则是更加大胆冒进一些,所以它在某些功能上可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但是它的潜在风险也更高。比如说在自动驾驶领域,很多人认为特斯拉大幅领先于其他传统厂家,但事实并非如此。

日前,欧洲NCAP对奥迪、宝马和奔驰的驾驶系统都给予了“优秀(very?good)”评价,而特斯拉的驾驶系统得到的评价仅仅是“中等(moderate)”。

在美国市场调研公司Nigant?Research发布的2020年度自动驾驶技术排行榜中,处于第一等级的是谷歌旗下的Waymo、百度、福特和通用,丰田、大众、博世等处于第二等级,特斯拉则在入围企业中倒数第一(下图)。

▲在市场调研公司Nigant?Research发布的2020年度自动驾驶技术排行榜上,特斯拉远远落后于通用、福特等传统汽车厂家。

在这个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入围并处于领先地位的并不是主机厂,比如谷歌旗下的Waymo和百度。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华为这些IT巨头纷纷加入“车载智能系统”的竞争,极大地抹平了不同汽车主机厂之间在车载智能系统上的差距。

今天,谁再标榜只有自己才是所谓的“真正的智能汽车”,那真正是在侮辱公众的智商。

05,真正的门槛

再强调一次,电动车不是什么新品类,它依然是车。

电动车本身并不存在特别的技术门槛,电池、电机都是供应商提供的,除了比亚迪,其他汽车主机厂就别吹自己的电池技术如何如何先进了,因为你的电池根本就是买来的;而电驱系统的控制也比传统动力的控制系统更简单。

之前,特斯拉等新势力的BEV在设计、性能,以及服务上做得更极致,从而在“标签化”上更有优势,但这种优势随着传统汽车厂家市场策略的调整而瞬间烟消云散。

比亚迪“刀片电池”和普通三元锂电池包对比。

但这个行业真正的门槛一直都在,那就是安全、品控、成本、渠道……

在这些方面,新势力们和传统汽车厂家的差距却很难缩小,一个年产10万台的厂家,如何去和年产100万台甚至是1000万台的集团比成本?!

市场是发展的,BEV越变得相对主流,车型的标签化价值就会越弱化,用户对纯电动车的诉求,就越会向功能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回归,在这些领域,传统汽车厂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技术积累所形成的门槛,高得几乎令后来者绝望。

前些年如雨后春笋一般忽然涌现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凋零的差不多了。在造车新势力气势最盛的时候,青主曾经说过“一个都不看好”,原因正在于此。

▲广汽新能源在此次北京车展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功率(340KW)两挡双电机电驱系统。两挡双核电驱是BEV进一步提升性能的发展方向,这是广汽新能源在BEV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比亚迪、广汽这些传统汽车厂家,在搞硬核科技突破,而如高合、拜腾之流的新势力们,却只能卖弄一下7个车门,或者大而无当的屏幕。

在当前BEV仍极小众的市场阶段,靠着与众不同的差异化标签,少数新势力可以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但是,一旦发展到相对主流的市场阶段,纯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的竞争格局将会趋同。

所以,能不能在BEV发展到相对主流的市场阶段之前形成规模,进而在成本、品控、渠道、研发等领域,形成可以和传统汽车厂家相抗衡的综合体系能力,将是这些新势力们能不能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

很可惜,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一个新势力做到了这一点,包括特斯拉。

▲BEV不是什么新品类,设计和性能上的差异很容易抹平,最终它的竞争格局会和传统燃油车趋同——比的是成本和品控。图为车展上首发的Honda?SUV?e:?concept。

文?|?青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这3家国产车企,除了造车,副业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1、IT巨头与汽车企业用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宝马曾表示:“我们比IT企业更了解汽车的参数,更能确保汽车行驶中的安全。你可以允许苹果手机死机,但决不能允许宝马车在半路‘死机’。”这或许反映了IT企业与汽车企业的不同思路,前者凭借强大的后台数据、网络技术、智能软件的支持,能够很好地实现汽车与云端的互联;而汽车企业则更多地考虑到车辆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他们“固守”汽车本身的优势。

2012年8月,谷歌宣布其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电脑的控制下安全行驶了30万英里。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依靠激光测距仪、摄像头、车载雷达、传感器等获得环境感知和识别能力,确保行驶路径遵循谷歌街景地图预先设定的路线。其装置价格昂贵,大约需30万美元,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其本质符合军用智能车的技术特点。

与IT企业不同,沃尔沃、奥迪、奔驰、宝马、丰田、日产、福特等汽车巨头均选择了更具实用性的民用智能车技术路线。在技术装置方面主要用常规的雷达(厘米波、毫米波、超声波)、相机(立体、彩色、红外)、传感器(雷达、激光、超声波)、摄像机等进行环境感知和识别,通过基于车联网的协同式驾驶技术进行智能信息交互,结合GPS导航实现路径规划,并且更加注重机电一体化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技术的研发,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世界汽车巨头正致力于“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智能汽车前两个层次的“驾驶技术”和“半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智能汽车第一层级的驾驶技术包括自主式驾驶技术和协同式驾驶技术两种,通过警告让司机防患于未然。其中,包括前碰撞预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车道保持系统(LKS)、自动泊车(APA)等在内的自主式驾驶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处于普及推广阶段,并由豪华车下沉至B级车。汽车驾驶技术成为获取E-NCAP四星和五星的必要条件。在美国、欧洲、日本等汽车发达国家和地区,基于车联网V2I/V2V技术的协调式驾驶技术正在进行实用性技术开发和大规模试验场测试。半自动驾驶技术在高端车上逐渐获得应用,比如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的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

世界汽车巨头们正致力于第三个层次“高度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用化研发和产业化,即将实现量产上市。沃尔沃将率先量产全球第一个自动驾驶技术——堵车系统。该系统是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系统的集成与延伸,它可以使汽车在车流行驶速度低于5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自动跟随前方车辆行进。此外,奥迪、凯迪拉克、日产、丰田等都推出诸如自动转向、加减速、车道引导、自动停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等技术的汽车,它们大多属于第三层次的智能驾驶技术。

3、“全工况无人驾驶”前路漫漫

由于车联网V2X技术涵盖汽车、IT、交通、通讯等多个行业,相关技术标准法规仍不健全,协调式驾驶技术目前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还离不开人的操控,只能按预定程序行进,在雾雪天气还会受到干扰,并且在加速、减速及转向时衔接不太好。总之,全工况的无人驾驶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最终的实用性测试和验证还需要很长时间。

随着V2X技术最终实用性测试和无人驾驶实用化技术开发的进行,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车联网V2X技术标准法规、无人驾驶技术标准法规,并据此逐步建设相应的通信、道路基础设施,构建起完整的智能化的人、车、路系统,为协调式驾驶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无人驾驶汽车要真正上路,还将面临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无人驾驶汽车与有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责任归属以及保险赔付等问题待商议解决;另一方面,无人驾驶技术永远是将保护车辆和车内人员作为第一要务,这会涉及交通道德问题。

4、智能汽车将对交通运输业产生深远而革命性的影响

智能汽车将大幅减少交通安全事故。汽车交通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无人驾驶汽车由行车电脑精确控制,可以有效减少酒驾、疲劳驾驶、超速等人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交通事故。

智能汽车将提高车辆利用率,降低汽车总销量,减轻汽车对环境的污染。根据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团队的统计,传统汽车在大部分时间内(96%)处于空闲状态,利用率较低。无人驾驶汽车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家庭内车辆使用,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消费总量,有效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智能汽车可以根据实时路况自动选择到达目的地的最优路径,能源消耗更少。

智能汽车将改变当前汽车交通基础设施状况,影响汽车运输相关产业的发展。智能汽车的运行需要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将不再适用。例如由于无人驾驶汽车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4G/DSRC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队列行驶也是智能汽车的另一种形式,即有人驾驶领头车辆,后面跟随着无人驾驶车辆编队,这一技术将提高汽车运输的自动化程度。

中国有哪些IT企业?

人家埃隆马斯克又造火箭又弄酒又造裤衩儿一天天牛逼轰轰的,那咱也不能光让他老外玩这些花活儿吧,你说咱中国有没有这种intersting的造车厂呢?

您别说,咱真有,你要真找一五升的国产自吸大V8移植你家五菱宏光上,那没有,但你要想给你车里来点儿内味儿,来咯。

1、五菱汽车

前两天疫情闹得贼凶,大家只能在家里待着,一边长肉一边变穷,活的就像一废物。这时候五菱给站出来了,同志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人民需要什么,我五菱就给你弄什么!

这一下子,得,五菱直接成了口罩厂子,不仅给医护人员以安全保障,也让咱们老百姓能买上平价的口罩,这一点上都给我五菱来一个respect!

现在疫情是基本得到控制了,那人民还需要什么,民以食为天,还是绕不开吃啊!于是就给大伙儿产了一批螺蛳粉。来,先来看看这个盒子嗷,阿布扎比,对吧,和宝马M3一个配色啊,还有这个金色的五菱标志,老气派了。

开开盒子里面也把家伙事儿都给你配全了,金色的锻造筷子和勺子嗷,比帕萨特高级不少吧,真开吃了,咱这料也足,花生、腐竹、螺肉、粉丝都是好料,还是咱五菱接地气啊。法拉利碳纤维国际象棋?那玩意儿不能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中看也不中用的东西。

2、比亚迪汽车

吃饭干吃多无聊啊,你就寻思着开开手机看个哔哩哔哩下下饭吧,可你仔细看看你的手机,你真以为它就是手机厂给你产的?

嘿,你要哪天去修手机让人家修手机的拆开来看看上面是不是给你写这个BYD。其实比亚迪最开始的时候人不造车,95年刚成立那会儿人家一直是造电池的,后来有点钱开始正儿八经搞IT,客户从诺基亚一直发展到三星,也是老科技巨头了,要不现在比亚迪唐Fast4ward能04崩X6M呢,攒一三星电池给绑你身上一炸你也能崩赢V8(这是开玩笑的哈,比亚迪电动车挺有一手,respect给到CDM,CDM?never?die!)。

3、吉利汽车

吃也吃饱了,看也看乐呵了,咱出门走走吧,你想着咱这怎么说也是个充满、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不整一个大摩的骑骑。

前不久啊,你攒钱提了一辆黄龙600,嚯,这车好啊。你碰着个人就跟人家说一些什么意大利百年底蕴、国产之光、水冷大四缸之类的,让你的朋友圈充满快活的空气。可你知不知道这贝纳利现在到底是谁家的。钱江?钱江排面还不够,钱江的爸爸是谁?对喽,就是咱“舒服哥”(李书福),人家可不是买一个北极星再加一个路特斯就觉得我车真的快,中国第一了,二轮领域人家也是直接拿下了钱江,把兄弟们载姑娘兜风这一块儿也给安排地明明白白的。

还有的兄弟说,我跟地上呆腻了,咱想上天看看。行!咱有办法。

时光回溯,不久前天津一男子曾经在网络发布过一段名为“浪迪啊浪迪”的相声,只有六万怎么办,我穷但是我想比过学校里的富二代。买一浪迪爆改,确实啊,要让同性来看浪迪这个车是帅,但你非要和人家富二代的野马比撩妹,那人家蓝猫淘气把三千问都问完也不知道哪出来你这么个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兄弟。

浪迪撩妹不够劲儿,但人家昌河底下还有一款车,绝对够劲儿,兰博基尼来了都不顶事儿。双座儿,全景天窗,关键还一边儿挂俩导弹。本田造那私人飞机简直就是没有排面,真造飞机还得看咱昌河,什么是排面,武直十下面那机关枪就是排面,大伙儿知道了吧,浪迪和武直十是一个公司弄出来的,别装什么BBS、气动罐了,原机位安装一螺旋桨你看看学校里还有比你开得快的没有。

“造车我就是图一乐儿,你们不会真以为我是家车企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联网到底是个什么鬼本文以一个混过it圈及汽车研发圈的工程师视角

中国有哪些IT企业??

1.北京华盛恒辉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大网,大数据开发和软件定制也是一种模式,这里提供最详细的报价,如果你真的想做,可以来这里,这个手机的开始数字是一伍扒中间的是壹壹三三最后的是泗柒泗泗,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找到,我想说的是,除非你想做或者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如果只是凑热闹的话,就不要来了。

上榜理由:华盛恒辉是一家专注于高端软件定制开发服务和高端建设的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开发制作方案。在开发、建设到运营推广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我们通过建立对目标客户和用户行为的 分析,整合高质量设计和极其新技术,为您打造创意十足、有价值的企业品牌。

军工领域,合作客户包括:中央联合参谋(原总参)、中央后勤保障部(原总后)、中央装备发展部(原总装)、装备研究所、战略支援、军事科学院、研究所、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一研究所、训练器材所、装备技术研究所等单位。

在民用领域,公司大力拓展民用市场,目前合作的客户包括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济南机务段、东莞轨道交通公司、京港地铁、中国国电集团、电力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中信银行、华为公司等大型客户。

2.北京五木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上榜理由:五木恒润拥有员工300多人,技术人员占90%以上,是一家专业的军工信息化建设服务单位,为军工单位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公司设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工会等上层机构,同时设置总经理职位,由总经理管理公司的具体事务。公司下设有研发部、质量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等机构。公司下辖成都研发中心、西安研发中心、沈阳办事处、天津办事处等分支机构。

3.浪潮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服务器十大品牌,IT软件十大品牌,始于19689年,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先进的信息科技产品和领先解决方案服务商。

4.方正FOUNDER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IT软件十大品牌,中国IT行业的领军企业,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中国500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5.南瑞NARI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2月28日,是由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以南京南瑞集团公司下属三家分公司的资产经过重组,联合其它七家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2003年9月24日在上海证券上市,简称“国电南瑞”。公司目前是国家电网公司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2006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

6.联创科技

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企业十大品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行业的领跑者,在国内较早创建了联创车盟全国汽车服务与物联网、智慧城市投资建设运营等商业模式。

7.东软Neusoft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医疗器械十大品牌,IT软件十大品牌,上市公司,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之一,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杰出外包服务商。

年终盘点丨智能化时代,那些即将消失的汽车硬件

2014年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日前在美国落下帷幕。与以往CES展多是围绕电视、电脑的新技术不同,今年CES上大出风头的却是有关汽车智能化的车联网技术。

最明显的是,奥迪、福特、丰田等汽车巨头均拿出参加国际一线车展的阵势,争先在CES上发布无人驾驶、全太阳能汽车、智能人机交互和智能路面识别等车联网技术,而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积极探索多年的IT巨头谷歌(805.02, 2.85, 0.35%)甚至还在本次CES上联合通用、奥迪、本田、现代等国际车企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

在国内,车联网同样炙手可热。IT行业人士谈起来群情激昂,憧憬着通过车联网技术,IT行业思维将给传统汽车制造业带来颠覆式革命;汽车企业同样对此趋之若鹜,新车营销大打“车联网”概念。

不过,在国外IT业与汽车业巨头围绕车联网积极开展多种技术探索时,国内这两个圈子的人士则更多站在自己立场,为“谁将主导车联网技术”这样形而上的问题大打口水战,实质性的技术创新却很少。

说得多、做得少,让原本“高大上”的车联网概念在国内快速被庸俗化。IT与汽车业的中下游企业,不管技术含量多少,只要能沾得上边,都努力给自己贴上车联网的标签。“照这样发展下去,车联网再热两三年就很难持续了”,分析人士担心,车联网会成为重蹈纳米、光伏等新技术的覆辙,一通营销概念的热炒后,实际产业并未得到发展。

小米做电动汽车的优势在哪里?

[?亿欧导读?]?这是一个“机械为下,智能为上”的时代,一些硬件注定将被淘汰,但它们中的部分似乎“大限未至”......

编者按2019年,汽车行业充满悲观情绪:多家主机厂走向死亡、车市下滑幅度继续扩大、造车新势力资金压力陡增、分时租赁行业全面死亡。

同样在2019年,汽车行业也迸发了不少新的机会:全国充电网络逐渐打通、二手车出口大门打开、L2级自动驾驶技术更加普及、市场继续向优势企业集中。

2019年是21世纪10年代向20年代过渡的关键一年,回顾这一年,有利于看清更远的未来。为此,亿欧汽车特推出“回顾2019,展望2020”系列策划文章,帮助您全面了解2019年汽车市场。本文为系列文章的第8篇。

作者丨王瑞

编辑丨郝秋慧

智能化时代迅速降临,汽车的定义正由“交通工具”蜕变为“智能产品”,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原本在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举足轻重的汽车硬件,在智能化时代渐渐失势。

智能汽车的蛋糕越做越大。埃森哲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2.1亿辆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率接近60%;麦肯锡曾提出到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智能化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据J.D.Power《2018中国消费者智能互联汽车认知调查》显示,91%的中国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将优先考虑智能互联汽车,超半数的中国消费者愿意额外承担20%的价格以购买智能互联汽车。

不断扩大的市场与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日益重视,促使车企们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不断加注。

另一方面,中国也正通过政策维度推进汽车智能化进程。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都曾先后提出,要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工信部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20年实现汽车DA(驾驶)、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新车装配率超过50%,网联式驾驶系统装配率达到10%;2025年DA、PA、CA新车装配率超过80%。

当智能化成为汽车行业潮流后,全球车企只能选择勇往直前。而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零部件将退出汽车舞台?

汽车变“芯”:内外硬件将何去何从?

“汽车智能化的基础是电动化。”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如是说。

汽车智能化的底层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无一不依赖电能的持续稳定供应。因此,智能汽车首先需要配备电池。

相较电动机,内燃机极难实现电控,并不符合自动驾驶等智能化趋势。既然车辆已经配备电池,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以电驱动取代燃油驱动,进而支撑汽车智能化。

电动化在为汽车带来智能化曙光的同时,也为传统汽车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布置了一道必答题:是被淘汰,还是被改造?虽然选择前者的硬件众多,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仍是发动机与变速箱。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其决定了汽车的动力性、经济型、稳定性等;变速箱通过改变传动比,帮助发动机发挥更好的动力性能,以适应不同的行驶速度与条件。在汽车实现电动化转型之后,发动机与变速箱“同生共死”,将一起走向“博物馆”。

(特斯拉中控布局)

将被淘汰的不止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内部硬件,当智能化时代来临后,一些与消费者“亲密接触”的外部硬件也将“一去不回”。

首当其冲的是中控物理按键。正如实体按键手机被触控手机全面取代一般,物理按键中控正被“一块屏幕”取代,第一家吃螃蟹的车企是特斯拉。

2012年以前,汽车中控以实体按键为主:在T型的中控台布局中,控制音乐、空调等多种功能的实体按键密集分布。如何将按键布置得既美观又实用,成为内饰工程师最头疼的事。

当特斯拉Model?S在2012年携一块大屏幕惊艳亮相时,汽车中控进入一个新时代。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以“一块屏幕”为荣,其中新能源车企尤为激进,实体按键已走向末路。

其次是方向盘、油门踏板、刹车踏板等与自动驾驶息息相关的部件。SAE?Inernational(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将自动驾驶分为5级,其中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由行车电脑自动控制,不需要人类操作,因此汽车将去除方向盘、油门踏板、刹车踏板等人类用于驾驶汽车的部件。

早在2013年2月份,丰田就曾展示过无方向盘的FV2概念车;2018年3月,大众也曾推出过无方向盘的四门电动轿跑I.D.Vizzion概念车。而对于部分习惯使用强动能回收模式的电动车车主而言,单踏板操作已经成为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之一。

除了以上的“大物件”,一些“小物件”也正在离开我们的生活,并将越来越少见。以车钥匙为例,“无钥匙进入”已经成为当下大部分汽车都搭载的功能。当然,目前大部分“无钥匙进入”实际是指以智能钥匙替代机械钥匙。不过,诸如特斯拉等车企,已实现利用智能手机APP打开车门、启动汽车等,汽车钥匙的价值正被削弱。

“大限未至”的汽车硬件

虽然很多硬件在未来注定将消失,但亿欧汽车认为,一味鼓吹硬件消失并不合理,绝大多数硬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保留。

首先,电驱动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完全取代燃油驱动,这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体量仍然偏小,并且其仍不够经济环保。

据英国汽车调研公司Jato?Dynamic数据,2018年全球汽车销量为8600万辆,其中纯电动车销量为126万辆,仅占总销量的1.5%。据德勤分析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100万辆,仍属于“少数派”,燃油车将占据大部分市场。2019年6月补贴退坡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遭遇重创,自7月至11月销量同比5连跌。

一方面,电动车行业体量偏小,高度依赖补贴,尚未做到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就当下而言,电动车较燃油车并不环保,甚至可能会排放更多污染物。据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发动机燃烧实验室主任Paul?Miles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火电在电力来源中的占比居高不下,这导致纯电动车碳排放量在全生命周期内较燃油车仍偏高。

其次,完全自动驾驶在短时间内仍难以实现。2019年3月,大众商用车负责人托马斯·塞兰德曾表态:大众要想掌握更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仍需5年。他的判断代表了绝大多数汽车行业人士对完全自动驾驶落地日期的看法:人类还需要等上5到10年,甚至更久。

亿欧汽车认为,发动机、变速箱等与燃油车“紧密捆绑”的部件,将同燃油车一起保持“顽强”生命力;方向盘等与自动驾驶相斥的部件,将因为完全自动驾驶的“缺席”得到保留。而中控实体按键、钥匙等部件,在智能化时代伊始就处于被淘汰的边缘,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加深,或将越来越少见。

机械为下,智能为上

“CES曾是家电行业展览会,如今展出的大部分产品均包含AI、5G等技术。”KATRI自动车安全研究院首席运营官李鉉友曾向亿欧汽车表示,汽车行业与家电行业类似,正从单一制造范畴朝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

亿欧汽车认为,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汽车行业话语权正被重新分配:机械为下,智能为上。

以上汽为例,自2014年7月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二者围绕斑马共同推进汽车智能网联化。随着2019年8月双方重组斑马网络与YunOS,上汽选择“放飞”斑马,阿里成为最大股东,这背后是传统车企的无奈。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是ADAS与V2X,前者的核心是传感器、芯片与算法,后者不仅要求车辆本体的“进化”,更讲究车、路、人等相互协同,这些都在传统车企的能力范围之外。为实现智能化转型,车企不得不寻找IT与互联网巨头的帮助,但后者的目标往往不局限于一家或几家车企,而是万亿级别的汽车智能网联市场。因此,车企在寻求帮助的同时,也在失去话语权,这与传统汽车生态链中“车企为大”的形态格格不入。

无论如何,中国车企无疑正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

相对于西方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晚起步近百年。作为后来者,中国一直处于追赶态势中,这一局面至今仍未被扭转,从汽车进出口数据上可以一窥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

据中国海关数据,2018年中国出口汽车120万台,出口额147亿美元;进口汽车114万台,进口额507亿美元。出口数量多于进口数量,出口额却远低于进口额,这说明中国出口车辆单价偏低,仍以“低端车”居多。

悬在中国汽车人头顶的难题是:如何摆脱低端重***造的烙印?智能化或将为中国车企争取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机械领域,中国车企几无实现反超的可能。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为中国汽车行业近二十年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但随着逆向研发进入深水区,中国车企正向研发能力不足的缺点开始凸显。

要想挑战传统巨头,必须抓住变革窗口。如今,智能化新赛道正替代传统机械老赛道,中国与外国将处于同一起跑线,一场真正的“公平竞技”即将开始。

(城市车流)

但是,汽车智能化发展到今天开始面临瓶颈,L5级别乃至L4级别自动驾驶迟迟未来,车辆互联也并未实现,智能化仅停留在驾驶与人机交互层面。人们不禁要问:智能化的下个风口在哪?

亿欧汽车认为,汽车智能化并非车企单方面的任务,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汽车行业与多行业的创新协同发展,将是汽车智能化的关键。伴随着智能汽车的持续普及,与5G等新变量的不断出现,智能化距离完全落地将越来越近。

编辑:郝秋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算 IT 公司吗?

小米集团百亿重资转型造车·自信来自哪?

关于IT领域巨头造车的总是热度很高,似乎此类企业打造的 汽车 总会引领车辆的智能变革;在“功能机”的车辆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的阶段中,如果能实现 汽车 的物联网接入则必然带来用车体验的颠覆性升级。

这样的观点理论上是对的,只是曾经尚不具备操作的理想模式;而且因车补的问题又带来“骗补”,结果造成了未来前景很广阔的模式被整变味了。不过在车补接近尾声的阶段中,“手机模式造车”已经可以开始布局了,比如「小米 汽车 」。

两个模式

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中,可以说绝大多数品牌都是用第一种模式;因为设备的代工生产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从芯片和屏幕到其他硬件都有完善的供应商体系。可以说作为手机制造商没有理由再自行研发硬件,如果这样做的话,那么制造成本只可能会更高!

除非受到技术封锁,此时才会有华为、比亚迪、紫光锐展这类不惜成本也要自主研发的企业。

选择手机或其他设备时只需要看硬件的品牌(供应商),代工厂就那么几家,实际产品品控水平已经没有多大的差异;那么最终决定设备体验差异的核心因素,似乎就是系统生态的使用体验了吧。

这就是手机领域的运营模式,需要做的只是的开发系统;小米手机的成功正是基于MIUI系统,不能否认这套系统的使用体验还是挺不错的——设想一下,如果某款 汽车 使用MIUI系统,车辆、手机、米家的一系列设备均介入物联网,至此车辆可以完成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驾驶与多媒体 ,而是能够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万物互联,在物联过程中又能扩展数据的覆盖,车辆最终可以扮演的角色会非常丰富。

重点: 汽车 代工即将成熟!

小米手机之所以可以不研发硬件而只开发系统,原因是核心零部件都有成熟的供应商,代工厂的水平也足够高;但重点还是以这种模式制造手机的成本更低, 汽车 其实也达到了这个程度。

电驱 汽车 的永磁同步电机、动力电池,以及车规级芯片都有很多供应商,比如电机就有精进动力、大洋电机、上海大郡等,动力电池有弗迪电子、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以及比克或孚能等等,MCU&IGBT除了英飞凌等外国品牌以外,自主品牌的比亚迪也是很理想的选项,5G芯片参考紫光锐展。这么多品牌的存在当然会有激烈的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供应价格的逐步下探,成本可控了。

汽车 代工厂也会越来越多,且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因为传统的 汽车 制造商已经进入了“大浪淘沙”的尾声;曾经的数十家车企(乘用车)最终也许只能剩下个位数,但这是正确的结果,只有扶优扶强才能让真正搞研发的车企带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那么那些可能被淘汰的车企也怎么办呢?部分会被并购,部分会转型成为代工厂,服务的正是这些在跨界的IT领域企业。个人观点时小米 汽车 更适合用这种模式,不过小米还是选择了自行建厂生产 汽车 ;这样的布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果,投入也非常大,但未来前景也会更大。

为何跨界互融

电动化伴随的一定是车辆智能的升级,因为各类智能设备(涵盖传感器)都需要耗电,以燃油 汽车 的电路系统是无法实现车辆智能化的;而一旦车辆转向电驱之后,则等于为车辆智能升级打下了基础。

第一节已经说明了 汽车 的物联网接入会带来哪些变化,可以说对于用户而言会非常有吸引力,甚至会逐渐改变用车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所以诸如小米集团之类的企业进入 汽车 领域是很重要的,传统的 汽车 制造商缺少的是系统生态的开发能力;重点是思维模式与这些IT企业相比显得有些“固化”,完全基于车辆工程师或用户的角度去研发,想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会非常难,但两个领域的碰撞则有可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综上所述,小米集团转型研发生产 汽车 的选择是对的,而且没有在“高补阶段”为了赚快钱也能体现出这些企业的态度;至于不选择代工生产而只做系统研发的模式,只能说小米 汽车 “其志不小”,或者说这个模式目前还不是非常成熟。

不过不论用哪种模式来生产智能 汽车 ,初期投入100亿元,10年规划投入100亿美金的小米 汽车 ,其最大的关注点其实还只是「产品定位」!——小米手机主打的是性价比,小米 汽车 会是智能 汽车 中的什么角色呢?也许真的会是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吧,智能且价格低廉的小车总会很有吸引力。

天和MCN授权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小米手机之所以称为国民手机,是因为它价格低,质量好,性能全面,在千元机以下的手机算标配,堪比几千块钱的三星。

小米坐的电动 汽车 也会兼具小米手机的特性。

小米要跨界进入 汽车 行业,已经蓄谋已久了,早些年,小米便成立了 汽车 事业部,并且开发了车生活,这个覆盖了各位车主所需要的所有功能。例如保险,救援小技巧等等。

在2017年,小米和北汽集团签约了战略合作协议,首款合作推出的量产车型是一款电动 汽车 , 售价奠定在3.9万元。但对于消息的可信度尚不可知 。

根据最近一份由印度公司注册处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小米正在寻求收购当地的 汽车 生产及零部件制造公司。小米 汽车 如果要进入电动 汽车 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特斯拉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自动驾驶技术,宝马和奔驰等传统企业在技术方面只是迅速跟上,而特斯拉另一项核心技术是它的电池

特斯拉的重要电池供应商之一的松下近期宣布与日本最大 汽车 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 汽车 企业,丰田合作。竞争将逐渐加大。

如果是北汽和小米之间合作,有两种合作方式

其一由北汽主导研发 ,并且由北汽提供生产车间生产,小米只需要提供空气净化智能系统等比较边缘化的技术,提供一个小米车标,那么小米在 汽车 界就可以打开销路。

其二是由小米占据主导研发设备, 并且用北汽的销售渠道和车间设备生产,但这种合作模式为小米带来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一辆车款很难,比如蔚来 汽车 在蔚来ES8提出研发上投资了8000万左右。

南有北汽 汽车 主导,更容易获取盈利和3.9万元的售价也可以得以实现。

小米跨界造车,定会重启中国 汽车 行业,高大上的外观,互联网家的体验,高配置,低价格,平民 汽车 。

雷军在发布会上很狂躁的说了吗?小米主要的优势在哪里?小米有钱,有钱能使鬼推磨。

昨天晚上的发布会中雷军很嚣张的说,就算小米做 汽车 失败了,小米也能赔得起小米现在整体的收入都来自于手机和其他业务有1,080亿的闲钱,这些钱闲着干什么还不如去搞点大事情呢。其实很多车企面临的就是没资金可用,而小米不同,它有大把的钱可以用去烧用钱烧出来的。

这一方面我们倒是没有发现对吧,我感觉小米的东西也都是组装产品,很多人也这样觉得,小米的东西都是通过组装完成的,不过在小米的内部有很大的团队雷军就是这样说的小米公司有强大的科研团体,可以无休止的投入,有大批优秀接触的工程师,可以帮助小米来完成造车这个事情。

这对于如今的 汽车 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优势,拥有一整套生态系统,那么在后期的软件优化方面,它就能够很轻松,现在的 汽车 智能软件,硬件设备领域这一块是不可缺少的,还要加入到智能生态系统中去,才能带动整个产品的增长,例如未来小鹏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车企。他们对于生态环境这一板块都有很强的投入,小米做了这么多年的 科技 ,在生态环境这方面优势确实蛮大的。

雷军对中国 科技 行业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的个人魅力真的太高了。成为影响中国 科技 进步的十大杰出人物,那么他的个人魅力就可以为他拉拢到一些,甚至在融资。这一方面就很有优势,毕竟有大佬坐镇,那么招商引资这个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

所以我还是认为小米造车是能够成功的,有机会成功的,它具备了方方面面的优势,又抓住了时代的先机,我们还是等着小米为我们年轻人造出一款性价比极高的智能电动 汽车 。

小米挺进智能电动 汽车 领域,如果把华为,为引擎的5G技术,成功运用于这一领域,很可能是率先打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第一枪。百亿能迅增值为万亿不止。

这个举动,预示着,数百年的二次工业革命硕果的,被西方垄断的燃油车,被逐步淘汰出局,新兴的智能化电动车,将风行天下。财富归属重新洗牌。还预示着,靠开出租车谋生者,可能得换个职业了。

特斯拉对自己的定位是IT吧,不然也不会放在硅谷。尤其硅谷这样的世界级IT产业中心。核心竞争力肯定是它的钴酸锂电池和对电池管理操控技术,这块电池能够取缔一般车子的引擎,这其实就相当于是一个庞大的软件。如此高代价必然预示着高科技。而直至今天,石油日益减少、大气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又再次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又开始重新关注电动车。我们不敢说电力驱动的汽车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日后也会被某种对需求更低、排放更少的新能源所代替,但是在今天乃至未来的半个世纪里面,电动车都对地球环境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Tesla Motors正正就是这样的一间汽车工厂。

标签: #汽车

上一篇领克06价格-领克06价格多少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