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层管理人员薪资-特斯拉中层管理人员薪资怎么样

tamoadmin 0
  1. 北京平均工资2020
  2. 特斯拉现状:美国工厂停工,生产全靠上海工厂,正考虑转产呼吸机
  3. 老男人吹壳子之威马沈晖:活得像牲口一样 威马?危马!
  4. 如果不考虑工资,你最想从事哪种职业?
  5. 三十万年薪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我更倾向于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世界。物理学教会我运用第一性原理思维去推理,而不是用类比的思维去推理。”

当伊隆·马斯克成为乔布斯之后的硅谷技术偶像,当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如风暴般席卷了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他的诸多名言都被奉为圭臬,特别是这段有关“第一性原理”的论述。

“言必称马斯克,畏特斯拉如虎”已然成为汽车乃至航天领域不少人士的风潮,而“特斯拉碾压一切”的印象又以巨大的惯性冲进不计其数的消费者脑海,恰恰和当初特斯拉筚路缕时期的“不屑一顾、闻所未闻”构成了主观的两个极端。

特斯拉中层管理人员薪资-特斯拉中层管理人员薪资怎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斯克的确是在追求变革,因而特斯拉选择了一条和传统车企完全不同的赛道,“把汽车做成消费电子产品”的出发点,直销、老板带货的运作模式,技术、革新的品牌人设……这犹如战斗中避开正面交锋,从背后给传统巨头们捅上一刀。

正如美国作家多伊奇所言,当今世界最巨大的力量是变革的力量。再加上中美两国的宏观需求推动,故而特斯拉尽享时代红利,这并不足为奇。

只是,对尤其是电子领域的理工男们来说十分亲切的“特斯拉理念”,并不能等同于制造业的全部规律,更不能覆盖到人性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市场,特斯拉屡屡“割韭菜”,而制造和产品层面的缺陷,又造成“突然加速”等故障频发。

从身后搠出的利刃,不仅能摧毁旧列强的统治,使用不当的时候,也会在运作的畸变中指向了消费者,并最终落在特斯拉自己身上。

背后第一刀,捅向传统汽车产业

肺炎之后,我所参加的第一次车企线下活动比较轻松,就是厂家和媒体在宴席上聊聊天、拉拉感情。颇为令人意外的是,不但酒桌上话题渐渐跑着跑着变成了“现在街上特斯拉越来越多,不明白为什么都要买”,而且这家领跑豪华车领域的品牌,已经将特斯拉视之为难以战胜的大敌。

倘若说,车企和品牌层面很早就重视特斯拉,倒还不难理解,毕竟通用汽车在2013年之前就成立特别小组研究这个后起之秀,大众掌门人迪斯也对特斯拉推崇有加;但执行具体任务的功能部门人员,却是一张张原本自信的面孔上,都透着迷惘和无可奈何,便足以说明特斯拉在终端的影响力,以及对传统车企的冲击已经贯穿到中层和基层。

产业层面的“畏特斯拉如虎”,在消费者终端对应的观点便是“特斯拉碾压一切”。

从北京亦庄的特斯拉体验/交付中心,到成都远洋太古里特斯拉体验中心,以及上海尚嘉中心的特斯拉门店,每次去调研都是人气爆棚,连我身边刚开张的嘉定印象城也多了一家人头攒动的特斯拉体验中心。

成都车展期间,我们在远洋太古里特斯拉体验中心询问过到店客户偏好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比较专业的电动车爱好人士之外,多数和微信上咨询“买什么车”的外行人相似,回答都是“因为它是特斯拉”,或者“虽然不明白,但感觉很厉害”。这种既视感,就好像三年前“因为它是奔驰,所以买它”,或者十年前“因为它是大众,这个车比较高级”。

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不是一句“的确出类拔萃”或者“擅长忽悠”能够回答。但如果一定要给出凝练的答案,那么我以为是:特斯拉从不和传统车企正面交锋,而是在新的维度作战。从背后捅出一刀,自然打了汽车行业一个措手不及。

国产特斯拉销量增速很快

特斯拉将汽车变成一台会跑的大型智能手机,它的优点确确实实存在。这个评语,放在十年前的汽车媒体圈,多半会引来群起围攻,如今则广受接纳,甚至狂热粉丝还嫌评价过低。

所谓第一性原理,实际上就是抽丝剥茧、达到本质,从源头上提升效率,进而提升性能和效益。在第一性原理的指导下,特斯拉的ICT式打法实现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

1、用纯电动专用平台达到电动车性能最大化,致力于三电系统开发,和纷纷从“油改电”入手的传统车企拉开了差距,国内头部造车新势力如蔚来虽然也烧钱开发了正向专用平台,起步却晚于特斯拉,纯电动车和燃油车一样需要通过时间积累工程经验,尤其是电控里的BMS实力,特斯拉可以算是独步天下,落实到产品的具体性能层面就是更好的电驱动性能、续航里程和能耗。

Auto?Pilot是特斯拉加分项,但也有漏洞

2、消费电子产品的可迭代性以及高速进化能力,被特斯拉通过OTA和运营模式搬到了汽车身上,以?Model?3为例,2019年从2019.8.X升级到2019.40.50.X总共历经8个版本,抛开增加车载游戏之类的“小升级”,类似20.X实现的NOA自动驾驶导航、36.X增加的自动导航和功率提升5%都可以算是重大升级,并且涉及到动力和主动安全层面,是不折不扣的固件升级FOTA,而传统车企即便匆匆补上OTA功能,也多半停留在软件功能的完善层面(SOTA)。

3、特斯拉敢于率先用域控制器和先进电子架构,实现领先的交互性和功能集成性,并且这已经成为传播的噱头之一——“Model?3布线总长只有100米”。

4、制造体系的简化,不仅比起传统车企的零部件模块化更进一步,例如Model?Y与Model?3存在75-80%组件重叠,同时通过大胆用新工艺,减少组件数量,以实现降本增速,未来Model?Y的一件式压铸件将直接替代?Model?3中为实现同样功能而用的大约?70?个冲压件、挤压件和铸件。

5、构建生态,特斯拉在各地布局超级充电站和电力存储站,与其说是实现了贾跃亭所说的“生态”,倒不如说更可能是后者借鉴了特斯拉的思路。

6、在销售、营销和传播层面,将极简贯彻到极致,以直营取代经销商许可,以自身话题性取代传统的乙方代理和媒体投放,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在这个层面,特斯拉可以算是代理公司和媒体的“公敌”,当然,其话题性带来的高流量也可以养活另一部分媒体。

7、在自动驾驶真实实力并未领跑的时候,通过强化AutoPilot的使用体验和自我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甚至一部分行业人士以为“特斯拉自动驾驶最强”,有助于强化品牌影响力和特斯拉科技形象。

8、特斯拉擅长玩转融资,发展初期每每借助融贷渡过难关,也善于拉升资产周转率和缩短存货周期,获得投资者青睐。

背后第二刀,捅向消费者。

传统车企必须正视特斯拉的强项以及具体执行的策略,而不应该一味地无视或者畏惧。万事皆辩证,特斯拉独树一帜打法始终是具有两面的硬币,既然有突出和领跑的长项,就势必有不足和落后的短板。

那么,特斯拉的不足在哪里?这就要涉及到背后的“又一刀”——捅向了消费者。这一刀,可以分为客观、主客观和主观三个方向。但基本上消费者都不容易观察到,故而同样可以称之为“背后一刀”。

首先,是客观方向,即特斯拉并未在主观上打算坑害消费者,但在发展理念上存在抵牾,导致形成弊病。

尽管马斯克推崇第一性原理,并赢得诸多理工男的共鸣,但消费者需求永远是一个复杂命题,即便以马斯克那样过人的聪慧大脑,也未必能想透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又抑或能够想透但无法在难调众口中达到最佳平衡。有人可能爱车辆带有电子科技感,但有人更爱内饰精密做工,特斯拉能博得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眼,在另一些消费者那儿却只能获得白眼。

有的工业制造都讲究时间带来的累积沉淀,毫无疑问特斯拉在精密加工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实力,无法与传统车企抗衡。尽管在Model?3扩充生产线的时候,马斯克曾骄傲地自诩“用了全球最好的工艺”,然而工人熟练程度、“赶工速度”都会影响做工水平。于是我们能看到特斯拉一边拥有着“最先进加工工艺”,一边拿出来难以恭维的做工,从漆面划痕/气泡、方向盘等组件安装不正到车门漏风等等瑕疵不胜枚举,更别说“车舱里遗漏工人的半块泡面”已经成为神奇传说。

而根据相关机构统计,特斯拉车型还有一些出现频次较高的问题:方向盘按键不灵、胎压监测失灵/报错、数据线缺失、后保险杠安装不到位、个别车门难以关闭等等。

至于不少消费者诟病的短板,其实从特斯拉的思路上可以找到比较合理的解释,但追求ICT式的高速发展,则会让车辆的部分性能和消费者的常规基础需求显得格格不入。举例来说,炫酷的无框车门,是Model?3风噪较为明显的因素之一,导致不少车主自己补贴四门密封条;为了提升续航里程选择了高压胎(标准胎压2.9bar,相当于其他品牌的增强型胎压),于是胎噪也显得格外突出。

特斯拉自动驾驶出过多次致死事故

其次,是主客观混合的方向,即自动驾驶。

谈到这个话题,需要先介绍自动驾驶实力的两个评估排行榜:一是美国Nigant?Research公司每年做的自动驾驶实力排名,二是美国加州车辆管理局DMV自动驾驶路测。

Nigant?Research以公司愿景、市场发展策略、合作伙伴、生产策略、技术、营销&分销、产能、产品质量&可靠性、产品组合以及项目发展持久力等十个维度出发,在竖坐标执行能力(Execution)/横坐标策略能力(Strategy)的坐标系里划分排名,参与企业被划分为领导者、竞争者、挑战者以及跟随者四个档次。谷歌Waymo一骑当先应该是众望所归,而苹果和特斯拉长期处于第四军团可能就让许多人大跌眼镜了。

DMV每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脱离报告,在自动驾驶路测里,考察自动驾驶车在加州公路上测试的总里程和脱离频率,Waymo和Cruise等自动驾驶巨头自然成绩领跑,而国内百度、滴滴和小马智行去年拿下还不错的成绩,尤其百度的脱离频率居然还在2019年夺冠。特斯拉呢?你不会看到它的分数,因为特斯拉压根儿就没注册自动驾驶测试——对美国给定的自动驾驶标准并不买账。

Nigant?Research?2020年自动驾驶实力排名,特斯拉靠后

为什么将自动驾驶的短板判定为主观与客观的混合?如果说,特斯拉不赞同DMV的自动驾驶标准,还可以看成是发展理念的差异,那么“过度宣传AutoPilot”,并鼓吹自己有60亿公里自动驾驶续航里程的累积,便存在刻意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业界都知道,从国外的Joshua?Brown到中国的高家宁等特斯拉用户,都在AutoPilot开启的时候遭遇丧生。导致的原因之一,在于特斯拉为了控制成本,没有给自动驾驶功能配备价格昂贵的激光雷达,当时的视觉芯片也稍嫌落后,故而Joshua?Brown那场里,面对白色货车的高大车体,特斯拉系统判别为白色天空,径直撞了上去。

事故前后,特斯拉对AutoPilot的宣传内容有了悄然而关键的微小变化——增加了“驾驶”的说明,而此前一律按照“自动驾驶”传播。如果从控制权的划分看,AutoPilot只能归到L3以下的驾驶层面(L3是不同路段,控制权在人车之间交换),但马斯克曾高谈阔论特斯拉很快实现L5(按照标准甚至应该取消方向盘和刹车),加上FSD的英文名称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无形中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错觉——AutoPilot就是L4/5级别自动驾驶,大可放心。

笔者不止一次将自动驾驶比喻成香甜可口的苹果,但在特斯拉那里,却急匆匆给客户递过去一枚酸涩的青苹果,同时告诉你:这就是最好的“世界一”。

相比以上带有客观因素的刀子,“割韭菜”的主观一刀未免就更容易“引起公愤”。特斯拉在中国多次官降新车价格,并且间隔周期很短,导致老车主手中车辆贬值加速,引发广泛不满。究其原因,不外乎特斯拉希望尽快扩大市场份额、吸纳更多新用户群体,以及将价格下沉打击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美国版Model?3开始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配电动尾门、储物盖镀铬条、双层玻璃、热泵空调等,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却以“不同步是常态,新的零部件需要时间验证”为理由回复国内消费者。然而,在承诺“国产Model?3绝不出口”刚被打脸的同时,这批出口到欧洲的Model?3又被发现具备“黑化门把手”和“透镜近光灯”等增配车款特征。

根据车聚网等媒体分析,马斯克2020年实现全球销量50万辆,最大的希望寄托便是中国市场,但从航拍图看,上海工厂出现大量停放车辆,疑似供大于求,故而为了消化老款车辆库存,必然会拒绝推新的增配车型。

背后第三刀,捅向自己。

物极必反,追求极致的特斯拉或许并没有深刻理解这条东方哲理。

特斯拉如今的影响力、股价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虽然马斯克还放出来“2030年特斯拉年销量2,000万辆”的风声,但那需要在2020年50万辆的基础上连续10年都实现年均复合增速35%,还得确保纯电动车用户群体能够达到那样高的增速。因此要想再进一步爬升到苹果级别的万亿美元市值,的确极为艰巨。

一方面,是由于特斯拉能够迅速崛起,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如今美国需要捧起一个乔布斯之后的硅谷技术偶像领袖,马斯克是最佳人选,还需要维持甚至拉升美股大盘,势必要保特斯拉;中国又需要特斯拉作为鲶鱼,带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共同为特斯拉大开方便之门,才会有美国多个州对直销睁一眼闭一眼,中国同意特斯拉独资建厂,也才有了特斯拉如今的发展。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捅向传统车企和消费者刀子的同时,那柄利刃也会直插自己的心窝。没有任何一家以消费者为草芥的企业能够熬过行业规律,特斯拉诚然并非“完全无视消费者”,但过于聚焦在对技术的自我理解上,和一部分人群的喜好迎合上,自然难言长久。

舆论喜好话题性高的人物和,于是马斯克和特斯拉在潮水般的言论里,以浪尖波谷来回跌宕起伏的姿态,走上了神坛。然而终究马斯克不是神,特斯拉不是神迹,一切都是时代和规律的产物。公众在参与“造神”的同时,下个阶段便可能是集体“诛神”。

总是从背后捅刀子的马斯克和特斯拉,会倒在这场“诛神之战”中么?

后记:C次元的诞生

汽车公社一路走来,十年沉淀,如今正尝试从本源去思考汽车乃至泛科技领域的发展规律。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汽车公社》公众号每周推送“C次元”栏目,未来还会推出新公众号,继续以深度观察的角度,聚焦新科技和新业态。

C,是个神奇的字母,Car汽车、Communication通讯、Chip芯片都是C开头,而Comment评论、Charge管辖、Challenge挑战也都是从这个字母开始。自然,Champion冠军在词汇表上与它们毗邻。

敬请关注我们的后续不懈努力。

文/石劼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北京平均工资2020

估计BBA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豪华车市场顺风顺水的自己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马失前蹄,几乎可以用溃败来形容:奔驰EQC?1-9月销量?2091辆,奥迪e-tron则直接没有公布销量,易洋千玺代言的宝马iX3前景也并不看好。

实际上,BBA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并非后知后觉:2007年,特斯拉刚刚成立的第三年,宝马启动了“Project?i”项目,开始以量产为目的打造新能源汽车;2010年,野心勃勃的奔驰和比亚迪成立了腾势,剑指纯电动车,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向特斯拉发起挑战;随后不甘寂寞的奥迪又发布了e-tron。在特斯拉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曾经的生死敌手团结在一起,合力围剿特斯拉。但三个抱团的巨人最终还是输了。

那么,拥有百年历史、在豪华车市场一向无往不利的BBA为何会输给成立不到20年的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场马失前蹄呢?

缔造诺基亚神话的前CEO约玛·奥利拉曾在自传中回忆iPhone问世时的情景:他召集12名高管谈话,其中10人都觉得不能低估iPhone,但诺基亚以业绩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这艘大船的掉头。奥利拉反思说:我们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内心深处却无法改变现实。一句话:大象转身太过艰难,BBA亦是如此。

首先是BBA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对内,无论是奔驰的康松林、宝马的齐普策,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要为股东利益负责,每一年他们需要好看的财务报表。而像新能源特别是纯电技术,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无法在短期内收获回报,比如特斯拉一度因研发破产,十年烧光了上百亿美元,才开始慢慢盈利。

比起长远的战略眼光,BBA高管们更担心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季度目标,这种心态又传导到中层,所有奖金与销售数据挂钩,进一步阻碍了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孤注一掷。

对外,是整个德国传统汽车工业体系的限制。电动车最核心的“三电”技术并不在德国和欧洲市场,这一次中日韩的电池,美国的电驱、自动驾驶技术走在了前列,作为传统汽车零部件的三大——博世、大陆和埃孚的集体性落后,一方面拖了BBA在新能源领域整体进步的后腿;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向新能源转型,给整个德国汽车工业带来的就业和经济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直接导致宝马发力新能源并不晚于特斯拉多少,却被后者远远甩在身后。

其次,新能源战略的摇摆性。

特斯拉的迅速崛起离不开“暴君”马斯克的独裁,他对技术落地时间、研发效率近乎苛刻的要求,对纯电路线、自动驾驶坚定不移的贯彻,才有了今天的特斯拉。BBA不一样,一来CEO受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节制,很难放开手脚做事;二来几乎每一届任期的CEO都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很难去延续某一项既定战略。

比如宝马。2015年,年轻的科鲁格意外击败迪斯担任宝马CEO,这位大家眼中“保守但不易出错的选择”一上任就努力摆脱前CEO诺伯特·雷瑟夫的激进路线。雷瑟夫在任期间取了一系列大胆的新能源举措,比如先于奔驰、奥迪、大众启动“Project?i”新能源项目;率先推出豪华品牌第一款量产电动车i3以及超跑电动车i8,并推动轻量化碳纤维大规模应用于汽车生产。

然而,科鲁格接任不久,i3销售就遇到了瓶颈,成本高企。随后宝马暂停了电动车型的研发,也没有再推出电动汽车,浪费了宝马近十年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直到2017年宝马才开启“Project?i”第二阶段,新增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项目。如果辩证地来看,在某个历史性时刻,专制比民主更容易诞生奇迹。

再者,车企性质的制约。

BBA是典型工程师文化主导的传统车企,燃油车时代这种对品质、对技术严谨与认真的工程师理念自然是攻无不克,但电动车时代不一样,纯电汽车又被看作是“车轮上的智能手机”,它对软件要求更高,技术迭代更快,很多时候时间不允许你打造一款百分百完美的产品。

比如特斯拉、蔚来都是先向市场推出一款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技术8分成熟的产品,通过市场反馈不断升级和优化技术。而这种情况是绝不允许在传统车企内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大众ID.3在海外迟迟不能上市的关键。

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伴随着一个行业独角兽的诞生,对于BBA来说,在新能源市场的失利,除了自身变革缓慢外,另一个原因就是特斯拉太强大。

这种强大最直观的反馈到产品层面。我们以四家车企最畅销的产品为例做对比:特斯拉Model?3、奔驰EQC、宝马i3和奥迪e-tron。

先说设计,特斯拉无疑是所有新能源品牌的造型鼻祖,封闭式进气格栅、隐藏式门把手都是特斯拉率先应用,而Model?3的科幻、格调和时尚更是每一款电动车效仿的标杆。奔驰EQC和奥迪e-tron的造型,燃油车属性过重,一点也没有电动车应有的未来感;至于宝马i3科技感倒是不错,只是造型偏怪异,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即便是宝马最新发布的iX也保留了过去太多的家族属性,没有太大的创新。

再有电动车的续航,Model?3已经直接升级到最高668公里,而BBA三款产品都在300-500公里左右,续航焦虑难以缓解。

最关键的是体验,特斯拉独有的刷卡进入、启动,自研驾驶芯片带来自动驾驶技术的飞跃,以及超级充电站逐步普及营造的使用便捷性等等,都是现阶段BBA无法给到用户的。

单就这三点消费者就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特斯拉而不是BBA。

此外,就是特斯拉革新供应链管理体系,带来成本的下降。现阶段BBA新能源产品仍依赖于过去高度分工的封闭式供应链管理,这种从一级到二级供应链严格分层的模式,一方面对库存、物流带来较大的挑战;一方面高度垄断、价格稳定,新来者很难进入,没有竞争自然难有创新,进而拉低成本。

特斯拉很像苹果,它实现了类似软件系统的“开源”式供应链管理,***全球打造垂直购的模式。以奔驰EQC和特斯拉Model?3为例,后者供应商的数量比前者少了近三分之一,且EQC除了电池由LG化学供应外,其余大多数零部件依旧是过去燃油车的供应商。同时,特斯拉还摒弃了过去4S店销售模式,用直销,也能进一步让利给消费者。

反馈到产品价格上,EQC售价50万起,和它同级的Model?Y目前48.8万预售,按照Model3过去的价格趋势来看,Model?Y降到40万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一点,特斯拉超级能打,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居功至伟。

当BBA还在依托过去传统营销模式推广新品的时候,马斯克这个一手打造了四家独角兽的超级明星已经成为特斯拉的代言人,他个人已经和特斯拉密不可分,一言一行都会带来极大的爆点,进而为特斯拉产品造势,让其品牌力迅速上升,以弥补和BBA的差距。

在BBA不知不觉间,特斯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高性价比、高端技术体验,以及相对成熟的三电系统、全领域OTA升级等一系列BBA不曾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正是乐于尝鲜的新时代消费群体所喜闻乐见的,因此BBA在新能源市场马失前蹄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要就此论断BBA一定会被特斯拉为首的新势力彻底打败还为时过早。

一方面是市场接受度。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手机不同,一者作为大宗消费者,价格高,用户很难做到一年或者两年一焕新;二者汽车除了性能和设计外,更看重的是安全性,而目前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势力都未能直接打破三电技术的核心壁垒,安全性、续航仍是消费者对电动车顾虑的核心问题。

这就给了BBA等传统势力以喘息的机会,他们现在还有机会和时间去转身,去扭转过去的模式和理念,去升级自身的技术,从这几年宝马、奔驰和奥迪对新能源技术的大规模投放就能看出来。而一旦彻底转身,百年底蕴的BBA,资本、人才优势绝非特斯拉可以比拟的。

一方面是生产制造的能力。

马斯克、李斌们一直烦心的超级工厂,对于布局全球的BBA来说都不算事儿,前几天宝马还宣布到2022年升级所有在德国的工厂达到生产纯电车型的能力,以应对产能爬坡,这一点特斯拉们只能望洋兴叹了。

此外,电动车相较燃油车虽然零部件大幅减少,可依旧有上万个,复杂且精密的组装仍需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产业链的管理和变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2018年,崇尚机械化革命的马斯克,曾笑话丰田的精益生产管理比“使用助行架的老奶奶”还要慢,并试图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100%机器生产,结果一番折腾后产能不增反减,还频繁出错,搞得马斯克罕见的公开向大众道歉。

所以,新旧势力的对抗虽然在新能源市场全面拉开,且BBA失了先机,但有了这两道护城河,BBA也绝不会向曾经的诺基亚一样一触即溃,惨败收场,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

经历了从宝马、英菲尼迪到造车新势力拜腾高管身份转变的戴雷博士曾说过:“不管是大众、宝马,还是奔驰,他们的机械工程文化太重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包括数字化、软件开发也很难改变这个基因。大船要转向,速度是会比较慢的。”

对于BBA而言,他们确实有着资金和人才优势,但面对创新时,新技术、新市场会跟原先固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利益集团形成内部冲突,而新技术和新市场预留的时间窗口又十分有限,内外夹击之下,传统车企很容易陷入无法革自己命的困局。

接下来,BBA能否抓住燃油时代向新能源过度的窗口期,利用传统优势反败为胜;特斯拉又是否可以利用先期优势和自身科技公司的属性,进一步拉开和BBA的差距,都还是个悬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留给BBA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现状:美国工厂停工,生产全靠上海工厂,正考虑转产呼吸机

北京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统计局关于北京市工资数据发布内容的通告

自2019年起,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市统计局分别发布工资数据。

内容如下:市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国家费率工作部署,调整社保缴费基数政策,发布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市统计局按照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要求,发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不同岗位平均工资。

原两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不再发布。

老男人吹壳子之威马沈晖:活得像牲口一样 威马?危马!

美国时间4月2日,特斯拉(NASDAQ:?TSLA)公布今年第一季度生产交付数据:生产10.27万辆,交付8.84万辆,较上年同期的6.3万辆增长40%,且高于分析师普遍预期的7万辆的水平。?

受此消息影响,当日纳斯达克盘后交易中,该公司股价每股为535美元,上涨17.72%。?

一季度产能创纪录主要得益于2019年底正式投产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目前特斯拉在美国弗里蒙特和中国上海拥有两家整车组装工厂,其中弗里蒙特工厂产量最大,每天产量超过1000台,这一数字与上海工厂初期一周的产量相当。

特斯拉方面未向出行一客透露两家工厂一季度各自的生产交付情况。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前两个月特斯拉在中国交付约7500辆。

但问题是,随着最大的弗里蒙特工厂3月24日正式停工,复工时间未知,特斯拉第二季度乃至全年交付数字必将受到影响。?

华尔街分析师纷纷下调了特斯拉的全年交付预期。比如花旗银行分析师伊泰·米凯利(Itay?Michaeli)预计特斯拉今年交付约43.4万辆电动汽车,低于此前预计的51.7万辆,并将特斯拉股票的目标价由312美元下调到了246美元。?

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曾订下2020全年交付50万辆的目标,受限于全球蔓延的疫情,特斯拉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尚且存疑。?

一季度创纪录,二季度不可持续?

4月3日,特斯拉发布一季度生产交付数字:交付了1.22万辆Model?S/X和7.62万辆Model?3/Y,前者的交付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后者增长49.7%,是特斯拉交付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不同于其他主流车企按月发布产销快报,特斯拉按季度披露生产交付情况,一般于季度结束后的1天-4天内发布。而营收、利润情况将在之后的季度报中公布。预计特斯拉将在本月晚些时候或5月初发布其第一季度财报。?

特斯拉认为这个交付数字仍相对保守,因为“只有把汽车交到客户手中,并完成签署一系列文件合同才会被视为已经交付,而实际的交付数量可能会比这个数字高出0.5%甚至更多。”?

一季度是汽车企业的传统产销淡季。即使特斯拉今年一季度10.27万辆的生产创下纪录,还是比去年四季度10.49万辆的产量低了2%。

中国工厂在一季度的交付中功不可没,2020年前两个月在中国交付约7500辆。1月,特斯拉在中国的新车注册数量为3563台;2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库》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工厂2月的产量为3898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1.19万产量的三成以上,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榜首。尚未有可参考的3月数据出炉。?

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总监宋钢在2019年12月30日国产Model?3交付仪式上表示,目前上海工厂的产量可以达到每小时生产28台,每天开工时间10小时,每周的产量超过1000台,预计将来能到达3000台/周,“现在工厂几乎每天都是加班的状况,才能满足旺盛的订单需求。”?

但随着弗里蒙特工厂于3月24日正式停工,特斯拉第二季度和全年的交付数字必将受到影响。弗里蒙特工厂是特斯拉最大工厂,日产能超1000辆。?

据出行一客统计,已有至少3名特斯拉员工确诊感染,包括两名加利福尼亚州办公室职员以及一名内华达州工厂员工。?

对于消费者来说,工厂停工意味着交付时间延后。特斯拉美国的信息显示,现在预订多款在售车型,交付时间预计是8周-12周之后。?

特斯拉的停工是不情不愿的。3月19日,在与县、州、联邦进行多轮交涉后,特斯拉宣布于3月24日停工——比位于底特律的竞争对手们普遍晚了几天。就算停工,特斯拉也将其视为“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契机,它将进行生产线改造以提升Model?Y的产量。?

毕竟CEO马斯克要求今年的交付量比去年增长36%以上,全年完成50万辆的交付目标。生产线停一天,离小目标就远一点。?

鉴于疫情影响,众多分析师已调低对特斯拉2020年的交付预期。伊泰·米凯利预计,生产将在第三季度开始逐步恢复,第四季度完全恢复。财务水平和生产水平相对应,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财报将亏损,在第三季度恢复到略高于盈亏平衡的水平,在第四季度则会恢复盈利。?

特斯拉正在努力克服停产带来的财务影响。几周前,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筹资了23.1亿美元资金,为可能出现的运营亏损提供了缓冲资金。特斯拉表示,还可以获得约30亿美元的运营资金,外加可用于其上海工厂的融资,截至去年12月底,手头持有63亿美元现金。?

特斯拉开始考虑在汽车工厂内转产呼吸机等急需的医疗设备。3月22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和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进行了关于呼吸机生产的长时间讨论。不过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中国工厂硕果仅存,“减配门”有伤品牌?

美国工厂关闭后,特斯拉正在运营的整车组装工厂只剩下上海超级工厂,该工厂目前生产Model?3车型。上海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一期)建成后年产15万辆纯电动整车,生产车型包括Model?3和Model?Y,二期正在施工中。

特斯拉中国信息显示,现在预订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预计在今年二季度交付,而双电机全轮驱动长续航版和Performance高性能版预计在今年三季度交付。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2月10日就正式复产,在汽车工厂中属于最早的一批。但供应链管理跟不上复产速度,导致“减配门”丑闻,特斯拉不仅受到消费者的投诉,还引来了工信部的约谈。

2月底,有国产特斯拉车主发现,其购买的中国版Model?3车辆配置与随车环保清单不符,清单上注明的是HW3.0芯片,但实际使用的却是老款HW2.5芯片。

3月3日,特斯拉公开道歉,表示减配是受限于供应链状况的不得行为,并愿意为车主提供免费更换HW3.0芯片。3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通告,表示已约谈特斯拉,要求其按照《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立即整改,确保生产一致性和产品质量安全。

诚然,疫情是所有汽车企业都前所未见的挑战。一名主机厂的购部中层告诉出行一客,以前的供应链管理问题都是区域性的,比如由于天气原因导致不能生产或者物流停运,企业用一周去排查、识别、关注风险就够了,但“从来没有遇到过像这次疫情这么复杂的问题,风险管理从1月底做到现在,从全国做到全球。”

“减配门”确实影响了一些消费者的信心。“我觉得特斯拉不了解中国市场”,特斯拉北京车主张**对出行一客说,“中国人已经被传统4S店惯坏了,以前大家都觉得特斯拉是高科技玩具,会包容它,现在30万的价格已经触及了很多不了解特斯拉的普通车主,如果特斯拉一直这样,以后肯定会有灾难性的问题出现。”

视中国市场为重要增长极的特斯拉知道要改变。4月2日,特斯拉成立中国车友俱乐部,“以凝聚更多认可特斯拉理念的同行者,共同践行和倡导特斯拉理念”。?

官方信息显示,认证俱乐部负责人享有专属沟通渠道,可以定期与特斯拉中国和全球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官方交流,以及享受工厂参观、新产品发布会等权益。

“今天的特斯拉就是二十年前的通用汽车,国产化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投行Jefferies中国策略研究主管Alexious?Lee对出行一客表示,任何一个外资品牌,如果想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必须提高产业链的国产化率还有本地的服务能力,包括服务及时性和配件及时性。”?

特斯拉上海工厂制造总监宋钢表示,目前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为30%左右,到2020年7月提升至70%-80%。(责编/杨佩谦)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财经》杂志交通工业组创建,专注交通出行领域新闻,致力于探索出行、科技与未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如果不考虑工资,你最想从事哪种职业?

中国车市最不正经直播节目?第002

时间:2023年3月4日

地点:成都

本期主持人:

马拉车市 马黎明

壳子客:

云堆汽车 张国鸿

麻辣车事?段旭

聊天聊地聊空气?吹车吹人吹壳子~

本期主题:谁是车市最悲催的人?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我们更关心每一个汽车人的生存状态,虽然春天已经来了,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春风拂面。

本期嘉宾:威马沈晖先生、福特陈安宁先生、小鹏王凤英女士、丰田丰田章男先生以及一汽丰田董修惠先生、吉利陈政先生

最近的车市热闹非凡话题不断,倒不是新车打堆上市而是一波波的人事变动牵动了众多人的神经。尽人事听天命,三个正处于知天命阶段的三个老男人们自然对“人事”深有感触,到底谁是车市最悲催的人,这盘他们又冲起了壳子。以下为精彩观点实录——

“吹壳子”是指四川及其周边等地区流行的地方性语言。吹壳子在四川有说大话、闲聊或者聊天的意思,指的是多人一起谈论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谈天说地;往往“吹壳子”时所言之事、之承诺不可太过当真。

威马汽车 沈晖?

威马?危马!

图据威马汽车

话题背景: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威马汽车的各种“坏消息”接踵而至。威马官方以及沈晖个人都在积极发出自救信号,其中尤以今年1月12日沈晖转发的“牲口论”备受争议。随着时间的流逝,威马的境况貌似越来越差,威马似乎正在变成危马!

1、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活得像牲口

段旭:今天这个话题确实很***。其实沈晖总在中国车市甚至全球汽车产业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沈晖确实做了很多很辉煌的事情,尤其是在融资方面特别有能力。以前他在菲亚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贡献。至于创办威马,我感觉是见证了他从一张PPT到了两个工厂、甚至冲到新势力销售的前三的整个过程,但是今天我们确实又看到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从他的经历来看的话,我觉得有的人是不是天生就是一个打工的命?!

你看他曾经作为“打工皇帝”的确很辉煌,但在自己创业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今天的威马,包括在网上也有很多不知真的消息,说明他确实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

马黎明:正如刚刚那个段老师所讲的,就是说有些人可能感觉更适合打工、有些人的确更适合创业。沈先生当年在融资并购这一块确实是非常强的,但现在来看的话确实好像态势比较严重。

张国鸿:沈总号称中国车市F4,蔚小理加上他嘛!不过这个F4现在有点心碎啊,他之前不是说了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嘛!

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图据沈晖微博截图

段旭:对,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但现在真的活得像牲口!

张国鸿:我觉得这个“牲口论”比较有点卖惨,但其实也是说出了大实话。当下新势力品牌中他是率先当然还不是第一个,比较靠前地倒在“病床”上的,确实很可惜。我觉得像这种沈总他还是说了很多老实话,比如大家都没钱发工资了。那些跟他出来创业的人好像纷纷都辞职了,据说发25%的基本工资这员工也受不了,这个高管、中层发50%的工资好像后来也没兑现。

马黎明:对,他有一个新的绩效政策从3月1日开始。就像你刚刚讲的威马这个现状,特别是绩效减少以后网上也是议论纷纷,不少人都在爆出不太如意的生活境地。我之前看到吉利杨学良好像还在喊话威马的员工说吉利现在正缺人,欢迎到我们吉利来的类似表达。

段旭:通过这个细节,我发现其实中国车市的生态很好,谁家有困难的员工你可以到我这里来。沈晖总现在确实遇到了一些难处,其实他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战略家,但他缺少一个执行层面的大将。就这次出现的很多小道消息来看,我感觉他可能遇到了很多的“猪队友”。

图据威马汽车

其实他的很多战略规划是很厉害的,包括融资350亿等等,但整个团队的执行层面可能存在很多问题。现在不管是舆论还是媒体,包括整个行业都觉得好像是沈晖总的问题。但反过来讲沈晖总你是创始人、牵头人,你是最大的股东,确实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处理这些事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完全全就觉得好像这个事一定会搞砸了一样。因为做一个品牌、打造一支团队,尤其是在造车这个事情上,真的是需要一支执行力比较强的团队,所以我觉得沈晖总缺一个比较厉害的总裁!

张国鸿:对,沈晖总可以高薪挖人,传言他给自己的薪资也比较高,按亿为单位计算的。现在各种问题爆出来之后,身价可能也就缩水了。

粉丝让三个老男人去给威马融资,说300亿就够了!

2、死马当作活马医?还能翻身吗?

马黎明:之前传出来欠薪、部分工厂停产了等消息,威马还专门发了一个律师函声明,建议大家别信谣别传谣。然后紧跟着又传出说有几十个亿的资金要到账,不过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说法。这个信息出来以后包括门店、经销商、消费者***也出来很多,我们(马拉车市)最近专门探访了威马在成都的门店,结果编辑就发现店里包括员工的精神状态、进店客流量等,都体现出一种感觉——虽然在活着,但就没有什么精气神了。

张国鸿:整体感觉现在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

马黎明:威马这下真的成了危马!

张国鸿:威马能够起死回生吗?其实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说了也不算,但这个说不定也有奇迹。你看贾跃亭不是就死了无数回了嘛。

段旭:我预感威马也没那么容易倒下去。现在如果有一个人来力挽狂澜,那威马还有这个春天的希望,还可以活动过来。

马黎明:今天我看到有媒体报道说,威马公司所在地的上海青浦区消保委提***马汽车或经营异常,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这个措辞还是很严厉的。负面消息在不断的爆出,我们作为行业从业者肯定希望他别倒下去,肯定希望他一直活着。

张国鸿:其实,作为车主来讲也不希望威马倒下去。但现实情况就是车主们很悲催,二手车市场上已经没有人敢要这个车了,因为对未来的售后服务完全不确定。

图据威马汽车

马黎明:这个事情是有个点让我比较担心,哪怕那几十亿或者更多的资金进来,感觉好像也挺难救活一样,虽然现在也不是说完全已经倒掉了。但就是因为负面信息不断迭代出来,消费者该怎么去认同这个品牌呢?谁还敢来买威马呢?这就是很麻烦的事情。

我很赞同的段老师的观点——威马今天出现的这个情况,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这个沈晖总身上,但是他又是创始人、企业的牵头人,那就要去承担责任。

张国鸿:一个企业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领头人的问题。

马黎明:这让我想到了大家应该就是比较熟之前比较熟悉的前途汽车,我曾经也在厂里边试驾,那时候就敢把80万的跑车拿出来让大家试,而且说三电系统都是自己的,确实很牛,但是很快就消失了。

张国鸿:至于这个车界吹牛这个事情,还是值得一说。这个无论怎么说,沈总还是很有他的个人特征,在这个汽车行业,沈晖就是一个狂人。特别是像他一出来就说我要超过特斯拉

段旭:超过特斯拉这个事情是所有品牌的梦想。

图据特斯拉汽车

“造车新势力对于干翻特斯拉这种执念要改变才有机会,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你不要老把别人当成对手,这样的品牌和企业才有希望!”?——段旭?

马黎明:很多人都说要超过特斯拉、干掉特斯拉,但现在来看都没有赶超,结果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其实这些高管包括创始人,他接纳的人才都是很优秀的,到后来我发现他们不是资金本身链条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

威马汽车解读LOGO含义

段旭:你说人才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造车新势力的普遍现象,他们对车的敬畏之心还是少了。因为车这个东西100多年的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现在很多品牌就像威马汽车一样,一出来就开始吹牛;当然反过来说他们也没办法,不吹牛没人关注度、没有流量、没有资本,更没有用户。

他们这种吹牛在一个阶段之内确实吸引了很多流量,也卖了很多产品,同时感觉也很成功,但是到现在为止根本就没赚钱。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你不盈利,今天不盈利,阶段性不盈利,没有长远的盈利,那算什么成功呢?

张国鸿:我觉得沈晖还是讲了很多大实话——这个行业里面卖车都在亏钱,威马2021年销售收入41个亿,但是就亏了82个亿,每卖一辆车亏五、六万元。

我觉得行业里面普遍是这样子,特别是像蔚小理,每卖一辆车都是几大万的亏损。这个行业习惯了不断地去讲故事、不断地吹壳子说大话让资本不断地涌进来,因为你不吹资本就没有了,资本没有了人才也就流失了。

马黎明:这就让我想到某个还没有浮出水面的造车企业,其老总说账上有100亿的现金、自己很有诚意之类的话。其实别人一听就觉得你就是个门外汉,100亿对造车来讲算个什么呢,造车其实是很烧钱的。

所以说你看这个造房地产的、造冰箱的、卖彩电的都进来了对吧,当然被点名的一些所谓的野蛮人现在造的车,你看这样连自己的主业都难保了。

段旭:我觉得像这些所谓的比较惨的这些创始人,实际上可能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其实可能别人乐在其中活得尚好。威马遇到了阶段性的问题,我们现在不敢说他一定会怎么样。

张国鸿 :但是活过来的概率比较小了。如果活过来的话,沈晖总肯定是要离开了;如果变卖掉可能还有一些残值,但是后续问题也很多。

图据威马汽车

我找到了一份据说是沈晖讲的亏损情况——据他调查蔚来卖一辆车亏11.5万,威马卖一辆和小鹏亏得差不多,每辆亏5-6万,零跑要亏得少一些亏4万,但现在你看别人都IPO了都上市了。上市的钱是股民的钱,这等于是在割韭菜了是吧?!这个割韭菜割到最后啊,买单的还是中国这些消费者,买到这个车的人,这样做迟早要还回去的。就像现在的威马车主,那内心的煎熬可能和沈晖总有异曲同工之妙!

段旭:对,车主真的是比较惨,可能突然找不到这个家了。所以以后买车必须得擦亮眼睛,不能闭着眼睛买就完了。

马黎明:确实,在中国当个车主真不容易,特别是买新势力的车主,你真的要小心啊!

张国鸿:车主还要学会看财务报表。

马黎明:关心完财务报表完了以后,还要担心这个一两年以后企业还在不在,毕竟二手车还要讲个残值。

段旭:在中国做车主很不容易,内心必须很强大。

壳子客们最后说——

沈晖总在汽车圈里边,这么多年口碑形象还是很好的,很潇洒。其实他完全可以过比较好的生活,但是他选择了创业,这很难得。我们要尊重创业者,要高度肯定这种勇气,我们希望沈晖以及威马越来越好,逆水行舟起死回生。

<stro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云堆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十万年薪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如果不考虑薪酬和现实,各位会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呢?不同的人面对这个问题,可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但是大家可能更多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自己的理想工作。我个人喜欢写作,如果我可以不考虑薪酬和现实,我可能会选择做一名作家。

也就是说,就我个人来说,或者对大多数人来说,挡在我们“理想工作”前面的,是薪资等现实,这是当代人的“压力”,也是当代人迈向“理想工作”必须越过的门槛。

1、当代人的压力:挡在“理想工作”前面的,是薪资等现实

人生在世,谁还没有一点压力呢?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压力,我们才有活着的实感吧。

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现实原因,比如爱情、亲情、薪酬等等,放弃我们的“理想工作”,选择一份我们不那么喜欢、但是可以满足我们许多“现实需求”的工作,这是当代人在选择工作时需要面临的“压力”。

2、大多数“理想工作”,可能难以帮助人们获得赖以生存的“面包”

所谓“理想工作”,往往建立在个人的兴趣爱好上。诚然,这个世界确实有少数人可以在满足兴趣的同时,顺便“填饱肚子”,但大多数人的“兴趣”往往无法给人赖以生存的“面包”。

所以“理想工作”对于大多数人老说,更多存在于理想中的“未来”。毕竟我们首先得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然后再来考虑找到一份理性工作,满足我们的兴趣。

3、“理想工作”可以成为我们上进的动力源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将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继而名副其实去获得一份“理想工作”,但不置可否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份“理想工作”。于此,我们会因为对“理想工作”的憧憬,不断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也就是说,“理想工作”可以成为我们上进的动力源。

那么说到这里,你的理想工作是什么呢?

年薪30万算什么水平,年薪30万以上的工作是干什么?小编觉得,年薪30万算是什么水平,这个问题,具体要看您是在哪儿座城市,不同城市,可能年薪30万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下面分享一下小编的观点:

1.在小城市

如果您是在小城市拿的年薪30万,估计这在当地来说已经算是挺高薪的职业了,一般来讲在小城市,公司三四千是比较普遍的,我有朋友的亲戚,现在已经是小城市银行的小领导了,目前月薪也就7000,因此,30万年薪,如果放在小城市,基本算是高薪水平。

工作类型的话,要么是自己创业做生意当老板的,要么则是公司的领导级别的薪水,但无论怎么讲,应该都能说是不错的水平。

2.在大城市

如果您是在大城市,譬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年薪30万,高薪是一定算不上的,但起码也能讲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但由于大城市薪水两级分化非常严重,因此小编以为,年薪30万,只能是中等稍稍偏上,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

工作类型的话,更加多种多样,譬如四大一般大senior级别、大中型企业普通的经理级别(应该还算不上中层)、小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等等,我这里只能举出目前想到的例子,实际上应该有非常非常的多,交给各位朋友补充描述吧。

以上就是小编的观点,如果各位看官有不一样的意见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谢谢大家!

标签: #特斯拉

上一篇华为问界新m5纯电续航怎么样-华为问界新m5纯电续航怎么样啊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