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碳纤维品牌-碳纤维车身品牌

tamoadmin 0
  1. 黑黄金!国内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成功投产,为何被称为“新材料之王”?
  2. 为什么现在很多汽车都要轻量化设计呢? 比如像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等超跑品牌用全铝或碳纤维车身有什么好处?
  3. 2021上海车展 “未来,定制已来” MANSORY迈莎锐新品首发

如果有一种材料能给汽车诸多好处和优势,你会不会选择:

一是大幅减重:与钢结构相比,可减重40%-50%,与铝结构相比,可减重20%-30%;

二是高比强度、比刚度:比强度是钢的七八倍,是铝的三四倍,比刚度是钢和铝的二三倍;

汽车碳纤维品牌-碳纤维车身品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是安全性提高:高强抗冲击性和极佳的能量吸收能力——比金属材料高四五倍,可以非常好地改善汽车的安全性能;

四是抗拉强度提高:钢和铝的疲劳强度一般为抗拉强度的30%-50%,而他则达70%-80%,优异的抗疲劳性、耐腐蚀性能可延长车身寿命;

五是吸振能力提高:吸振能力和振动阻尼性能较高,轻合金需要9S才能停止振动,他只需要2S;

六是零件数量大幅减少:结构整体成型,可大幅减少零件和紧固件的数量;

七是经济性改善:可提高燃油效率,减少排放,提高续航里程等。

它的名字,叫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极轻的轻量化材料,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材料。他早期应用集中体现在航空航天领域,从15年开始首先应用在军用飞机上,从1980年代开始应用在民用飞机上,一架Boeing787飞机的结构用量超过50%。

随着汽车行业越来越迫切的轻量化需求,碳纤维开始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逐步得到尝试和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最早应用在高端跑车和豪华汽车车型上。自宝马率先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大量应用于i3和i8等量产车型以来,全球汽车设计和制造业掀起一阵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探讨的热潮。

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大国,中国汽车同仁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一直波澜不惊。时至今日,真正的量产化应用尚乏善可陈。除了造车新势力前途汽车在其首发车型K50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车身外覆盖件外,几乎没有哪家整车企业将这种非常先进的材料用于量产车型。

那么,到底是什么限制碳纤维复合材料量产化应用的前途?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碳纤维高昂的价格。一公斤钢多少钱?大约6-8元。一公斤碳纤维复合材料多少钱?大约200元。30倍的价差,在当下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足以吓到汽车购和制造商。

在汽车材料的发展变革中,性能和成本介于钢材料和碳纤维材料之间的铝合金,成为当下比较折中的选择。诺贝丽斯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诺贝丽斯负责亚洲汽车业务的副总裁刘清,在其代表的铝合金轻量化技术路线代言说,一种先进的材料一定要考量市场客户的需求。言外之意是,太先进的脱离需求的产品不一定有市场,合适最好。

以碳纤维为创业和事业的苏州华特时代碳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飞博士却不这样认为,不能面向制造、面向人机工程的设计,才是导致当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生产成本居高、最终动摇整车企业量产化应用信心的根本所在。

他举例,虽然碳纤维价格较高,但在碳纤维部件的最终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仅占25%,另外的75%是工艺成本,工艺成本是材料成本是3倍,相当一部分是由不合理的设计引起的。

例如,传统的钢制引擎盖,通常包括内板和外板,两者之间有加强版、铰链、撑杆和锁扣等,同时还含有NVH和隔热设施,这种设计对于钢部件的生产方式而言,几乎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如果将其套用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上,就会带来工艺的复杂性和可制造性的挑战,增加不必要的工艺步骤和生产难度,引发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固有优势不能发挥出来,还放大了其生产效率低下的缺点,产品的一次性合格率也明显降低,最终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市场局面难以打开。

业内人士认为,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等在内任何一种新技术、新材料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其局限性,将合适的材料用到合适的地方,再用合适的工艺来做。只有遵循材料固有属性的设计,才具备工艺可制造性,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材料的固有优势,从而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性能、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实现替代应用。

碳纤维复合材料要在新能源汽车的批量应用,一是要考虑碳纤维材料本身的成本、性能和工艺,二是要在汽车零部件的批量应用,要从生产制造、产品成本、全生命周期等方面综合考虑,三是要让更多厂家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这种先进材料,众人拾“材”火焰高,只有更多的使用,碳纤维的价值才有黄金价值,才能摊薄其高贵的成本,获得“叫好又叫座”的复合价值和美好前途。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黑黄金!国内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成功投产,为何被称为“新材料之王”?

本期访嘉宾简介

随着全球尤其是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加严,各大 汽车 企业纷纷将 汽车 轻量化作为重要突破口之一,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轻量化、高强度及可塑性等优异性能,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 汽车 轻量化材料。虽然长期以来碳纤维因为成本相对昂贵,车企相关应用较为谨慎,但如今,情况已经有所转变。

中国恒瑞有限公司总裁顾勇涛近期在接受盖世 汽车 访时表示:“2014年,我们在和各大国内主机厂沟通时,他们觉得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案很好,也有相关的想法,但真正开始布局应该是从2016年开始,各大企业都配备了复合材料的相关人员或者是专家,内部有意识的在推动轻量化。而现在主机厂大部分都有自己轻量化的部门,拥有复合材料的工程师,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利好的。”

据其透露, 目前中档车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单车价值大概是几千元,高性能轿车甚至高达数十万元,“我坚信 汽车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会成为一个千亿级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从外饰件、白车身到一些结构件,恒瑞都有研发或者量产案例,从数量上来看,国内大部分主机厂都正在与其进行轻量化复合材料零部件预研或定点项目的合作与开发。

而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至2019年初中国车市寒冬仍在延续, 汽车 领域的企业难免受到影响,碳纤维零部件企业亦不能例外。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似乎并不明显,至少对于恒瑞来说是这样。一方面,尽管整体车市下滑,但是豪华车市场以及新能源市场的增长还是十分可观的,而这两大市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增长的也相对较快;另一方面,尽管中国车市已悄然告别高增长时代,但考虑到千人保有量水平较低等方面因素,业界普遍认为,中国 汽车 消费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也就是说,对于碳纤维领域的企业来说,中国 汽车 市场这块蛋糕仍然很大,也正因如此,能否抓住时机才显得对于复合材料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正如前面所说,车企对于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或相关工艺的接受是有一定过程的,但是显然相关企业需要提前布局。以恒瑞为例,尽管在碳纤维领域,恒瑞的起步并不算早,但根据了解,恒瑞是其中较早将主要精力放在 汽车 复合材料零部件工业化批量生产配套的企业。顾勇涛表示:“国内做碳纤维零部件的企业很多,一开始有很多风口,例如航空航天,风能等,而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准了 汽车 行业,以此为切口进入,我们在这一市场的发力更早一些,所以现在可以说无论在技术储备还是实际项目经验的累积上都十分有优势。”

而从恒瑞近几年的动作来看,其正在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来提升产品实力。例如在2018年8月,恒瑞全资收购英国一家专业复合材料设计分析公司Engenuity,作为恒瑞集团旗下的专业材料分析、设计、工程咨询业务板块,参与其在国内 汽车 项目的开发。同时,Engenuity也将维持其现有业务,并以独立公司主体的姿态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深度开拓市场,服务更多不同类型的客户。另外,在今年3月,恒瑞正式加入AZL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轻量化联盟,成为其合作伙伴。AZL亚琛工业大学轻量化联盟专长于以集成和组合多种工艺链以及多材料系统为重点的轻量化产品、材料、生产工艺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而此前不久与全球领先复合材料部件制造模具系统供应商奥地利ALPEX合资在国内成立工厂更是行业上下游的强强联合,以组合的形式将国际先进的配套服务带来服务本土客户。

由此可见恒瑞对于 汽车 市场的重视,同时也不难看出,恒瑞的目标市场并不只是中国 汽车 市场,还面向全球,这一点从其国际化团队上也可见端倪。顾勇涛表示:“我们的基因从诞生之初就是多元且融合的。一方面,技术方面,尤其复合材料零部件量产成型技术,我们需要国际化的团队,因为这些技术大多源于欧洲,我们需要这些拥有经验的外国专家把技术带到国内来;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的起点在中国,但规划中未来我们还会在欧洲和美国建厂,因此我们需要国际化的团队来管理、推动,我们的上下游也都是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公司。”

至于为何要从国内开始做碳纤维零部件,顾勇涛表示,原因在于 中国在新能源 汽车 方面走的比较靠前,而从目前来看,新能源 汽车 碳纤维方面的需求要比传统燃油车的需求要大一些,另外国内还缺乏具有相关技术、工艺背景的企业。

可以看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恒瑞有着自己的布局思路。那么对于当前车市的变化,恒瑞是怎样的看法?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作为 汽车 轻量化的践行者之一,其对于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技术走向等又有着怎样的思考?针对以上问题,在近期的“C Talk 奋斗2019”高端系列访谈中,顾勇涛与盖世 汽车 展开了深入交流,以下为访实录。

|中国车市:中长期情况乐观,豪华车市场不会太差

盖世 汽车 : 2018年中国车市负增长,2019年一季度这一情况仍在持续,对此您怎么看?

顾勇涛: 汽车 市场肯定是有增长期和衰落期的,小范围的波动是很正常的,其它市场也是这样,不光是 汽车 市场。具体来看,最近几年,我国 汽车 行业通过各种政策激励这个市场增长,但是它总有一个饱和期的,尤其是中低端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换车频率不是很高,这就会导致增长有点吃力。另外,这也跟大环境有关,中美贸易战等等也会影响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

盖世 汽车 : 您觉得中长期的态势会怎么样?

顾勇涛: 我觉得中长期还是很乐观的,可能没有原来增幅那么大,但是也不会跌得很惨。

盖世 汽车 : 2018年至2019初中国车市整体情况不佳,但豪华车市场销量仍然在稳步增长,对此您怎么看?

顾勇涛: 我认为这个市场不会太差,加之最近豪华车也做了很多降价折扣的活动,这一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很稳定的。

盖世 汽车 : 目前,恒瑞的很多产品主要还是用在高端车上是吗?

顾勇涛: 是的,暂时我们只是在中高端车市场,因为碳纤维成本相对较高,低端车的应用还是比较少。

盖世 汽车 : 为拉动车市增长,在2019年推出了 汽车 下乡政策,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对于车市的影响?另对于增值税税率下调的政策,您有怎样的看法?

顾勇涛: 汽车 下乡拉动的应该是比较低端的消费,我觉得农村有经济实力和购车需求的人该买车的都买了,它的拉动作用不会太大。增值税下调我觉得是个利好,是个非常好的激励行业的一个措施。

|新能源车市:补贴退坡,加速企业优胜劣汰

盖世 汽车 : 新能源 汽车 领域其实从2018年开始表现就很抢眼,从后面的增幅来看也是远远高于其它传统车,但是补贴的下滑对很多车企来说也是一个冲击。您认为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是政策驱动还是市场驱动?

顾勇涛: 都有,一开始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发展肯定是以政策的驱动为主,大家才可以纷纷投入到这个行业之中,之后,我相信很多人还是重视环保节能的,而新能源 汽车 对于节能环保是有很大益处的,补贴退坡甚至取消之后,就要看每个主机厂真实的实力了,可以淘汰掉一些能力较弱的企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有利于推动更高效更优质的产品出现。

盖世 汽车 : 新能源市场的发展,一直是多种技术路线并存。近年来,增程式电动、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路径也成为业界争议的焦点,您如何看待不同技术路径的发展前景?

顾勇涛: 纯电动、混动、氢能源等更多选项的出现,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好的事情。而具体路径的发展跟国家大策略是有关系的,例如氢能源 汽车 从理论上来说是特别环保的一种产品,但是这一领域是否能够发展还要看国家是否有决心能投入到氢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盖世 汽车 : 近期电动 汽车 起火接连出现,对此您有何看法?

顾勇涛: 因为中国新能源 汽车 发展过多的讲求速度,导致细节上可能有一些疏漏,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按照现在的趋势国家逐步提高补贴的门槛甚至是之后取消补贴政策,会筛选出一批很优秀的企业出来,通过这些实践,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他们会把新能源 汽车 做的更好的。

| 汽车 轻量化:碳纤维不只是轻质,还具备高强的特质

盖世 汽车 : 您如何看待碳纤维复合材料对于 汽车 行业的重要性?

顾勇涛: 谈到碳纤维,就会谈到轻量化,但是碳纤维涉及到的不光是轻量化的问题。一方面,轻量化对于所有 汽车 来说都是好的,正面的,对于电动 汽车 来说,轻量化可以提升续航里程,对于燃油车来说,它对节能减排是有帮助的,这也是碳纤维或者其它的一些轻量化材料被越来越多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碳纤维是轻质高强,大家可能都关注轻质,而忽视了它更有竞争力的一个优势就是高强度。例如我们收购的英国复合材料工程设计分析公司Engenuity,有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大型的SUV提升扭转刚度。经过研究、分析,他们发现有两个点是扭转刚度薄弱的地方,他们用了回收性塑料加上单向碳纤维局部补强的技术,最终在不增长成本的情况下,将整车扭转刚度增强了7.5%,而且这两个零部件每个零部件就不到两公斤。

盖世 汽车 : 所以恒瑞有个说法叫“beyond lightweight”?

顾勇涛: 我们在2018年年初的时候重新做了一个整体企业形象品牌的升级,当时提出了“beyond lightweight”这样一个口号,因为碳纤维就是等同于轻质,这个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在我们看来,主机厂也不是单纯要轻,还要性能,还是要寻求成本的平衡点,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寻求的。

盖世 汽车 : 碳纤维具体通过哪些方面来推进整车的轻量化?能否举例说明?

顾勇涛: 如果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什么地方都可以轻量化,当然我们要考虑安全性问题。具体来看, 汽车 上比较重的要么是电池要么是动力系统,电池现在有一些新的复合材料的应用方向是外壳,也是源于复合材料轻质高强且耐腐蚀的特点,在底盘和白车身方面复合材料的批量化应用潜力十分巨大,内饰一般都是因为其外观纹理的一些特殊效果,同外覆盖件一样相关应用应该算是奢侈品。

以 汽车 底盘为例,我们有个项目,就是它把底盘最重的那部分换成碳纤维,原来是18个焊接铆接的零部件,经过我们与客户多次的方案优化,最后的方案是把它变成两个零部件,不光是它的底盘部分减重了55%,整个工序也少了十几道。在这个案例上,虽然碳纤维相对金属材料来说成比较贵,但是在由于工序上的简化,使得整体 汽车 制造成本没有增长太多。

盖世 汽车 : 刚刚您提到电池轻量化,您认为新能源 汽车 在碳纤维材料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吗?

顾勇涛: 新能源 汽车 对于碳纤维的需求量更大。我们有一个电动车方面的客户,因为他们的电动车上面放了一个两百多斤的电池,电池很重,因此他们为了把两百多公斤减下去,用了很多的碳纤维,把原来的一些白车身或者是一些零部件减重了200多公斤,做一个平衡。当然,这对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是由车企主导,我们会在项目早期就参与到碳纤维零部件的设计之中。

盖世 汽车 : 如何看待碳纤维与其他轻量化材料的关系?

顾勇涛: 在我看来,复合材料在中短期内不可能替代金属,重点是怎么和金属配合,把它们的强项用出来,提高车辆性能。

|碳纤维量产:多维度提升研发设计能力,优化制造成本

盖世 汽车 : 恒瑞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何?

顾勇涛: 非常快,2014年我刚回国从团队初创到现在300人左右,尤其是在2017、2018年企业增长非常迅猛。现在市场上的碳纤维量产项目,我们大部分都有一些参与,势头还是不错的,尤其明年开始我们会进到一个快速增长期。现在这个市场还不大,但是从我们现在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看到明年后年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的飞跃,我们的企业也会随着更快的发展。

盖世 汽车 : 车市波动对于恒瑞的影响大吗?

顾勇涛: 影响并不是明显,这与我们布局得相对较早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我们的特点就是我们是国内做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很多,一开始有很多风口,例如风能、航空航天等,而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准了 汽车 行业的量产配套,以此为切口进入,我们在这一市场的发力更早一些,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和主机厂有非常多的项目在进行,无论是预研的车型还是实际定点的量产项目

盖世 汽车 : 恒瑞的优势在哪里?

顾勇涛: 团队,现在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范围内我们的团队都可以说最棒的。我们有一批懂 汽车 的复材人,在这么多项目的锻炼和磨合中,在2017-2018年我们做了的整合,也是团队的搭建,现在虽然是小型的新创企业,但是在复合材料在 汽车 上的应用,我们的团队不弱于任何一个欧洲的团队,这是我们十分自豪的。

盖世 汽车 : 据了解,恒瑞国际化的元素是很明显的,这背后有何考虑?

顾勇涛: 我们的基因从诞生之初就是多元且融合的。一方面,技术方面,尤其复合材料零部件量产成型技术,我们需要国际化的团队,因为这些技术大多源于欧洲,我们需要这些拥有经验的外国专家把技术带到国内来;另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的起点在中国,但规划中未来我们还会在欧洲和美国建厂,因此我们需要国际化的团队来管理、推动,我们的上下游也都是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公司。”

盖世 汽车 : 在碳纤维这个模块,设计研发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恒瑞具体通过哪些措施来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顾勇涛: 为什么我们收购了Engenuity,为什么我们要建亚洲最大的复合材料量产成型技术研发中心ACTC(Advanced Composite Tech Center),为什么我们跟全球领先复合材料部件制造模具系统供应商ALPEX成立合资公司等等,就是因为设计以及研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Engenuity从选材到设计到模拟都是都是很专业的,把碳纤维零部件按照最合理的方式设计出来,我觉得这是亚洲比较缺少的一个能力。另外我们为什么要做ACTC,也是考虑通过研发优化成本。碳纤维量产两个最大的成本,一个是材料本身的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制造成本,我们也有手工制造,很多零部件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但是我们也有应用新的技术,可以把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的周期缩短到几分钟,甚至是几十秒钟。这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量产问题,你不能人海战术去生产 汽车 零部件,另一个就是成本,因为量上来之后,碳纤维零部件的成本就会有所降低,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

盖世 汽车 : 能否介绍下ACTC?

顾勇涛: ACTC是由中国恒瑞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德国弗劳恩霍夫化学技术研究院全面技术支持,是中国首个以 汽车 轻量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复合材料技术中心,拥有以生产技术为聚焦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平台,致力于服务中国本土 汽车 产业行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发研发项目 探索 复合材料综合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ACTC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主机厂可以借助我们的研发设备,他们可以过来自己开发自己的复合材料零部件,来探讨哪个路线是正确的,这对于复合材料在整个 汽车 行业应用上有一个推动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将国外好的经验输入给国内的主机厂,这样大家懂了,有信心了,才能推动这个行业,我们也才能够发展。这一中心正式破土动工是在去年的下半年,预计是2019年底投入运营。

盖世 汽车 : 敢于投入,一定是因为对这个市场的前景较为看好。目前碳纤维的单车价值大概是多少?您认为未来碳纤维市场可能会有多大?

顾勇涛: 中档碳纤维的单车价值大概是几千块钱,高性能轿车上面甚至高达数十万。我坚信 汽车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会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2014年,我们在和各大国内主机厂聊的时候,他们觉得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案很好,也有相关的想法。而真正开始布局应该是从2016年开始,各大企业都配备了复合材料的相关人员或者是专家,内部有意识的在推动轻量化。而现在主机厂大部分都有自己轻量化的部门,至少有一个懂复合材料的工程师,这对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非常利好的。

▍关于“C Talk 奋斗2019”高端系列访谈

2018年,车市持续走低甚至负增长的状态,让整个行业陷入焦虑之中。2019年,这一状态或将持续。面对车市增长拐点,身处一线的企业究竟是何看法?另外,面对由此带来的发展以及盈利方面的难题,战略上将会作何调整?与此同时, 汽车 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企业还面临着技术升级、供应链优化等诸多方面的考验,对此,他们又将如何应对?针对以上问题,盖世 汽车 以“C Talk 奋斗2019”为主题开展高层系列访谈,聚焦行业领先者棋局走向,共探未来车市发展。

为什么现在很多汽车都要轻量化设计呢? 比如像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等超跑品牌用全铝或碳纤维车身有什么好处?

完成拖车碳纤维生产线设备安装的意义是为了避免被其他国家困住。

中国一直依赖进口来获得该产品,现在我们可以独立生产,这避免了被其他国家所困住的风险。牵引碳纤维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因为它是碳纤维,所以重量轻,耐腐蚀。而且强度是钢的5倍,所以强度也很高。这种优质产品自然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但正是由于科技含量高,中国一直无法独立生产,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当我们能够独立生产时,避免陷入困境是非常重要的。

江城碳纤维一期500吨/年生产线于11月投产,该公司持有该生产线30%的股份。江城二期1500吨/年碳纤维生产线预计在一期工程投产后开工建设,威海膨胀纤维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中国建成第一条GQ3522 100吨级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2008年,中国第一条GQ3522千吨级工业生产线建成并持续稳定运行。

抚市盈碳纤维有限公司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员。公司拥有国际主流干法湿法纺丝SYT49工艺自主开发的全套高性能碳纤维前体生产线和碳化生产线,中富神鹰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其中SYT49级前体生产能力5500吨,碳纤维生产能力2200吨。

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碳/碳复合材料(CFC)是?2004年第一届国家技术发明奖?产业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成功实现多项技术的产业化,公司在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继续保持核心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

2021上海车展 “未来,定制已来” MANSORY迈莎锐新品首发

汽车的轻量化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据相关资料表示,汽车减轻100公斤,每百公里可节约燃油0.25L~0.5L,在燃料价格高昂和紧缺的今天很可观。轻量化发展就像早期汽车从木轮胎到铁轮胎再到现在的橡胶轮胎一样。是一种趋势。

现在汽车轻量化设计主要是用高强度钢代替普通钢材,高强度钢的优点是,重量比普通钢铁轻一些,而刚性和硬度都要比普通钢好很多。完全可以用1.5毫米的高强度钢板代替2.5毫米的普通钢板。试想一下,如果把全车的钢材都换成高强度钢,那减轻的质量可想而之。但是现在的高强度钢还很贵,尚不能普及全车。

除了车身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减重的,像用锻铝的轮圈代替普通铝合金。4个车轮可减轻20公斤左右;用全铝发动机代替早期的铸铁发动机,质量可减轻50公斤以上;用多连杆悬挂替换半独立悬挂 等等。

暂未听说轻量化过有什么缺点。有人说车轻了或者说钢板薄不安全,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皮厚不等于安全”这是奥迪和马自达最先提出的观点。事实证明这个观点完全正确!

我感觉马自达和奥迪这两个品牌做得比较好,马自达睿翼运用了大量的高强度钢板,强度达到了1480Pa以上,在有效降低自重的同时,还增强了车身强度;那试问睿翼被动安全性怎么样?!在严格的欧洲E-NCAP碰撞测试中睿翼获得了五星级最高成绩。可见轻量化后汽车的安全性更高了。

奥迪则做的更好,例如A5,突破技术难题,用了铝钢混合技术,有效减轻自重350公斤,省油1L以上,百公里加速时间明显加快,操控性更佳!

2021年4月19日,以“拥抱变化”为主题的《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下午13时,曾凭借“天马行空的设计理念和鼎臻奢华的传统工艺”闪耀法兰克福、日内瓦等国际车展的“欧洲豪车定制***”MANSORY迈莎锐,于8.1豪华馆8A24展台隆重举办了《未来,定制已来》新品发布会,首发推出了包含:迈莎锐MV600系列商务车、迈莎锐“野牛”Urus、迈莎锐BLACK MARLIN摩托艇在内的多款个性化产品。

嘉宾签到环节过后,现场播放了MANSORY品牌宣传片,通过1分钟的简介,场内观众对MANSORY这个来自德国的高端定制品牌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倒计时进入尾声,发布会正式开始。

发布会一个重要环,MANSORY迈莎锐品牌创始人Koruosh Mansory先生惊喜“出镜”,专程在德国录制了一段VCR,向喜爱MANSORY的中国朋友、合作伙伴以及现场来宾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预祝发布会圆满成功。中,Koruosh Mansory先生为大家简要介绍了MANSORY的品牌历史、品牌内涵、核心工艺、服务范畴等相关内容,并公布三款即将亮相的首发新品,将发布会的氛围推向了新的高峰。

随后,MANSORY迈莎锐中国区总裁王珍开先生发表了重要讲话。从他的致辞里,人大家充分了解到了MANSORY迈莎锐品牌辉煌的过去和奋进的现在,这个1989年始创于慕尼黑的德国豪车定制品牌,无疑是碳纤维制造领域的绝对专家和先驱者,它能依据用户内心所需精准地设计、研发、制造碳纤维产品。32年来,本着对“传统工艺、珍稀原料、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MANSORY迈莎锐致力于劳斯莱斯、宾利、法拉利、兰博基尼、布加迪等全球顶流名车的整车改装升级,为用户奉献了一款又一款外表另类独特,内饰独具匠心的个性化产品。自2018年进入中国市场,迈莎锐以整车形式在国内各大A类车展陆续发布了10余款定制车型,为高端用户打造出“超越传统,超越竞速”的完美出行体验。

王珍开总裁表示,未来的日子里,MANSORY迈莎锐·中国必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业务板块,携手全国重点合作伙伴线上、线下“共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细致的服务和更个性优质的产品。

13时18分许,万众瞩目的MANSORY迈莎锐新品揭幕仪式盛大开启:两台全球首发的MV600豪华商务车、一台国内首发的SUV顶流“超跑”迈莎锐Urus、一台迈莎锐G63 P720同时由品牌重要嘉宾联袂揭幕,随后于现场大屏幕公布官方指导价。台上香槟互碰,台下掌声雷动,大家共祝MANSORY迈莎锐辉煌的未来!

发布会结束后,MANSORY迈莎锐中国区品牌总监王国栋先生接受了媒体独家专访,王总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此次发布会几大首发车型的设计理念与工艺核心,令现场嘉宾对MANSORY“全球碳纤之王”卓尔不凡的品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知。

上海车展展期横跨10天,有兴趣的朋友可亲临8.1号馆8A24-MANSORY迈莎锐展台"碳"索品鉴。

展会名称: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展会时间:2021年4月19日-28日

展会地点: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大道333号)

迈莎锐·中国展位号:8.1馆8A24

官方报名热线:400-168-8588

标签: #碳纤维

上一篇解放牌汽车现状-解放牌汽车厂商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